山西民风民俗?山西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今天给各位分享山西民风民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山西民风民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不孕不育网,现在开始吧!
山西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山西民风民俗,嗜好面食,晋剧.翼城花鼓,蒲州梆子.碗碗腔等等。。。。。。
山西有什么民风民俗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久,逐渐形成一套在审美意味 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一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 由来久、源自上咕时期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湃。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组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 -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肝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 4、民歌 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山西地区的古老民歌。 5、戏曲 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元曲四大家之中三人都是山西人:《窦娥冤》 作者关汉卿、《倩女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 上》的作者白朴。山西至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兔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 6、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7、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脬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8、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晋中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 山西民间婚俗挑盖头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山西民风民俗的资料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5°49 '~ 37°07 ',东经111°59 '~ 113°44 '。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长治市东西长150 千米,南北宽140 千米,总面积为13955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90%。 长治市域主要由长治盆地及其周边山区两种地貌单元组成。武乡—襄垣—潞城—壶关以东的中山区,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襄垣—长子县之间的长治盆地,主要为新生界松散堆积的红土、黄土分布区; 武乡—沁县—屯留—长子一线以西的低中山区,主要为上古生界碎屑岩地层分布区;太古界变质岩、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及石炭系铁铝岩仅零星分布。地层出露总厚度约11500米。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从全市整体地貌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总体呈盆地状。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41米,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海拔标高380米,最大切割深度为2161米。 长治市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河谷4种类型。2016年,长治市土地总面积13955.2平方千米,其中平川占15.9%,丘陵占33.4%,山地占50.7%。 扩展资料 新中国时期长治市的建制沿革 1945 年10 月8 日, 长治解放。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 1946 年6 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 1950年3 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 1952 年3 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 1953 年7 月1 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 1958 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 1971 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 1975 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 1983 年9 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 县。 1985 年5 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 区11 县。 1992 年11 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1994 年,潞城县正式撤县设市,隶属长治市管辖。 2015年2月,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参考资料来源长治市人民政府—长治简介
山西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综合来说,应该是第三位。 山西省,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抵黄河与河南省为邻,东依太行山与河南,河北两省毗连,省境轮廓大体呈平形四边形,南北长628公里,东西宽385公里,总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山西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长治市属山西省辖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焦铁路和邯(郸)长(治)铁路的交点。 南漳河自南向北穿过,辖2区和长治,潞城,武乡,襄垣,屯留,沁县,平顺,黎城,壶关,长子,沁源11县,面积1.3896万平方公里,人口288.15万,其中市区面积334平方公里,人口51.94万。
山西的民风民俗有什么?
晋剧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晋剧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唱腔婉转细腻,旋律流畅,曲调优美,道白清晰,表现技巧多姿多态,独具特色。除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四大剧种外,山西还有其他50多个小剧种。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有丁果仙、丁巧云、牛桂英、王爱爱、谢涛等,剧目有《下河东》、《打金枝》、《三关点帅》、《三娘教子》、《傅山进京》、《范进中举》等100多种。山西人喜欢看晋剧,现存古戏台就有2886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全在山西,其中之一就在太原市阳曲县。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以堂鼓、铙、钹为主,最大特色是曲牌套路丰富,场面火爆激烈。表演时两队摆开阵势,互相对抗,恰似两军对垒,势必决一雌雄。表演形式分“单一二五”、“双一二五”,曲牌有《五点子》、《七虎下山》、《十三排》、《唐王点兵》、《单刀赴会》等。在太原每逢喜庆必有锣鼓,锣鼓表演已成为太原人民的传统习俗。太原锣鼓多次参与国际性大型活动,有“中华第一鼓”的美称。 棍艺 棍艺是太原传统习俗中“闹红火”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铁棍、背棍,还是抬棍,都是以棍抬人进行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铁棍的表演者固定于抬架上,由八个中青年人抬着前进,行进时舞步轻盈,腰际闪动,使长长的抬杆上下漂浮摇动,翩翩起舞。棍上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地方习俗浓郁,表演气势非凡,给人以美的享受。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肩背一种特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上固定着5至9岁的小演员。背棍人前后左右舞步前进,上面的小演员根据下面男演员的舞步,稍动腰际,轻甩两袖,手中的红绸随着舞姿飘洒,好似空中芭蕾。 抬棍,又称抬阁。抬杆比轿杆略长,有弹性,中间设方形抬架。架上表演者多选10岁左右俊美儿童作戏剧人物扮相。抬者通常为十六人,另有喝令一人,压杆一人,踩着齐走、丁字步等步伐一颠一闪地行进。演员也随之表演甩袖等动作。抬棍具有华丽、精彩,惊险、奇特的艺术魅力。 莲花落 太原莲花落(lao),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所谓“七件子”就是右手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合辙入韵。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声稍长,朗朗上口,颇合当地人的欣赏口味。 社火 社火,又称红火,是太原民俗文艺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每年的正月十五最热闹就是耍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耍红火。”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氛浓烈,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等。 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老背妻、二鬼摔跤、刘三推车、大头娃娃、跑场秧歌等。 太原剪纸 太原剪纸,是用剪刀在彩色纸帛上裁剪或用刻刀裁刻而成的一种装饰艺术品,是一种流行太原城乡一千多年的传统民间工艺。每逢新春佳节,或者婚嫁喜庆,人们总喜欢裁制几幅图案美丽的“剪纸”,贴在窗户或墙壁上,使房间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富有喜庆色彩,给人以清新欢畅之感。太原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艺术家们把它搬到国内外展出,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特色文化。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花草、走兽、鱼虫、山川云树、亭台楼阁、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等。 炕围画 在太原农村多以火炕取暖御寒,人们在炕围墙上刷高约二尺的“围子”,以颜料做底,色彩绘画,桐油涂罩。既鲜艳豁亮,又坚固耐久。日常脏了,用湿布擦一下,则又光亮如新。炕围画的形式以上下两组边道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画空儿。边道图案有玉带边、竹节边、鹤寿边、福寿边等;画空儿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形制。表现内容多以人物、花鸟、山水、风景为主;表现手法以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木版年画,装饰粉画“多元并存”。 春节 中国农历岁首第一天,现谓春节,俗称过大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提前办年货、打扫房屋、贴春联、挂年画,营造过年气氛。头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要点旺火、吃饺子、放鞭炮、“熬福”。初一早早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供祖行礼、磕头拜年、发压岁钱,见面都要问候一声“新年好”。最热闹的是中午的家宴,不仅要品种齐全,尤其少不了鱼,称之为“年年有余(鱼)”;主食方面有馍、年糕(喻意年年高“糕”升)、饺子样样齐备;早上在包饺子时,要包几个带硬币的饺子,吃到者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年年发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年节中最热闹的。晚上看灯、猜谜语、放焰火;白天踩高跷、跑旱船、背铁棍、扭秧歌、闹龙灯、打腰鼓。或走村串乡,或城镇汇演,使节日气氛达到高潮。在食俗方面,家家户户必不可缺的就是吃各式各样的元宵。 二月二 又叫春龙节、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传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会抬头而起。古时这一天要焚香水畔,以祭龙神。这一天,要吃“龙食”,食面者曰挑龙筋,食饺者曰咬龙胆,食饼者曰剥龙皮(烙上薄薄的烙饼,中间卷以葱丝、肉丝、豆芽、韭芽等混合炒制的菜肴)。吃龙食是为了惹恼天龙,以求风调雨顺。现代人这一天以吃面条和春卷者居多。这一天,无论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民谚又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娃娃要剃头”。 清明节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相传由寒食节演变而来,是晋文公为寻介子推而火烧绵山之后,确定的寒食禁火制度的延续。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节日。古代的这一日只许吃冷菜,喝凉粥,不许动火。现今,节日依旧,但主要是上坟扫墓,纪念革命先烈和逝去的亲人;组织青少年春游踏青、放风筝、打秋千,进行户外活动,以锻炼身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在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而在太原古老的文化传承中,端午节当地人用红纸剪成禁“五毒”的窗花和用黄纸印成“黑虎”和“黄牛”贴在门窗上,门头插艾草,屋内点雄黄,这些都是作为避邪驱毒之用。这种习俗现在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太原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惯。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每逢这个月的第八天,太原人和全国各地一样要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所不同的是,太原人在腊八这一天,有泡蒜的习惯,也就是在醋壶里放些剥好的大蒜瓣,到了春节时,蒜瓣变绿,食之不辣,而且醋的味道伴有蒜香,味道鲜美。 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而太原则是“面食之乡”的窗口。集山西面食之大成,荟萃“面食之乡”的多种精品,形成了“一面百样吃”、“百样百味”的太原面食特色。 十大面食 著名的太原十大面食有拉面、刀削面、刀拨面、剔尖、擦圪蚪、、揪片、拨鱼、猫耳朵、莜面。在这十大面食中,又派生出很多种类,如大把拉面、小拉面、一根面、剪刀面、沾片子、搓鱼鱼等等,单是大把拉面,以1公斤面计算,面点师们可拉16—18扣,单根面丝可达262144根之多,而一根拉面则是远距离、弧线形入锅,始终不断的单根面每根一碗,故称“一根饱”。可见太原的面食早已超越了食用性的范围。 赶庙会 太原晋祠,每年农历七月初二有古庙会,相传这一天是祭神祈雨的日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每逢庙会,要搭台唱戏,一连数日,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白天看戏,晚上看社火、焰火。现在又赋予庙会以新的内涵,成为太原市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从农历六月二十九到七月初五,天天有戏看,赶庙会的商家,看大戏的农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婚俗 太原人结婚习俗大致要经过说媒、订亲、请期、迎娶、拜堂、宴请、回门的程序。各项程序都有不同的讲究,择期上,太原人信奉三、六、九为吉,结婚时有开门钱、开箱钱、午夜放炮等习俗。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