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怎么死的,郭嘉是纵欲过度死的吗
1、正史中,郭嘉到底是怎么死的?
生活本就放浪不羁,嗜酒成性,自知不久,仍主张操远征乌桓,水土不服,遂薨。他是38岁死的当曹操自柳城北还时,郭嘉得了重病,曹操非常担心,不断前去探望(据说是一天好几次往军师的营帐跑)。可惜,郭嘉回天乏术,死时三十六岁。
2、军师联盟郭嘉历史原型介绍扮演者是谁结局怎么死的
3、郭嘉的故事
郭嘉本是袁绍帐下谋士,郭嘉是一个很会观人的人,正当袁绍实力庞大如日中天的时候郭嘉却预言,袁绍以后定不会成大事,当时天下豪杰谋士都纷纷奔向袁绍军营。在一天夜里,郭嘉弃袁绍而奔曹操,中间经过荀彧的鼎力举荐,与曹操相识,曹操与郭嘉连夜谈论天下形势,曹操非常欣赏郭嘉,认为郭嘉是他得天下一大将才,而郭嘉看准曹操,死心塌地的为他效命疆场,出谋划策,甚至不顾生死,当时郭嘉曾对曹操说自己身体虚弱,难以服水土,如果到南方或者偏北的地方作战必定命不长久,郭嘉却又时时刻刻提醒曹操要准备进军北方消灭袁绍,南下征服刘表,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这可以说是在不要性命的为曹操出谋划。
郭嘉在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北征乌桓等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进一步加快了曹操的稳定中原,建立北方根据地的脚步,他从不注重功名和金钱,曹操曾经封赏他很多土地,黄金,他都不怎么看重,曹操对其深为敬佩,他立志一生帮助曹操夺得天下,他在曹操军中的价值可以跟刘备手下的诸葛亮相并论。
老天弄人,就在郭嘉还没有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却死在了北征乌桓的回师路上,至此中国北方只剩荆州刘氏未被消灭,因为未完成帮助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梦想,郭嘉含恨而亡,年仅37岁,说来也巧就在同一年诸葛亮出山来辅佐刘备,从此曹操再也不向以前那么一帆风顺。
曹操曾经评价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难奉孝为能知孤意。”
当曹操听说郭嘉病亡的消息以后嚎啕大哭,痛心不已,并在悲哀中指天而言“天地广阔,博纳万物,遂容不下我郭奉孝!岂天妒英才乎!?”在后来赤壁战败后曹操更因事思人,想起郭嘉,流涕大哭,并说“若奉孝在,孤何以至此!”后郭嘉与荀彧,程昱,贾栩,荀悠一并被认为是曹操开国初期的五大谋士,郭嘉被奉为首功之臣。
4、三国人物郭嘉于那年'死的时候多少岁?
郭嘉死于建安207年,享年38岁。
郭嘉为什么会早亡
1、郭嘉嗜酒。当时的酒度数低,但酝酿工艺不够成熟,杂质不少,所以喝酒会伤身。
2、郭嘉贪色。曹操的手下陈群曾经检举郭嘉生活作风不检,当时称为“廷诉”。这一说法就是弹劾为官为政者的操守问题,其实也就是检举郭嘉欺霸妇女的问题。
3、操劳过度。耗费心力太大。
4、远征行军气候恶劣水土不服。
关于郭嘉十胜十败论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稳定人心,帮助曹操恢复了信心。
人物评价
1、曹操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2、《彧别传》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3、薛稷张良之翼汉王,郭嘉之协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齐高之得褚彦定策决胜,谋夫孔多。
4、陈亮以成魏之霸业者,昱、嘉之谋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
5、有谁知道三国的郭嘉死后葬在哪里(郭嘉墓在哪)?
是曹操征河北的时候死的,应该葬在河北了6、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是什么?
十胜十败论,即为曹操的谋士郭嘉为鼓励曹操的一篇激励文。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
原文如下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译文
刘邦,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您知道的。汉高祖只有智力胜过项羽,项羽虽然武力强大,最终还是被刘邦逼的在乌江自刎。现在袁绍有十败于您,您比他有十胜,袁绍虽然强,却不能把您怎么样。
袁绍礼仪太多,您自然得体,这是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而您拨乱反正,以严治政,全军上下都依法行事,这是治胜于他。
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则多疑,用人却怀疑他,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表面上简单容易却内心明白清楚,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胜于他,不在乎离您远或近,这是度量上胜过他。
(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很少下决定,失败在下事很慢,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无限,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让物用来提高名誉,会吹捧装裱自己的人大多投靠他,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忠诚、正直、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
袁绍见到人饥饿寒冷,忧虑地讲着他们,在脸上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所看不到的,却忧虑不到,目前的小事对您来讲,有时会有疏忽,到了大事时,与四海的情况相连接,给他们恩赐,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看不到,但忧虑都是完整的,这是仁胜于他。
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不能行使,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无法分辨正确和错误,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来推行它,错误就用法律来纠正它,这是文胜于他。
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用少克制多,用兵像神一样,士兵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曹公有了这十胜,所以击败袁绍没有什么可难的。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嘉为曹操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扩展资料
作为新中国最高领导者和决策者的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典籍,常常是手不释卷,几能成诵。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常使他产生联想,引发深入思考。《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史学著作,郭嘉就是他喜欢的三国人物之一。
1959年,他多次推荐党的高级干部读《郭嘉传》,希望人们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曹操的善于用人,进而引出谈“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工作方法的一番话来。郭嘉,三国时期曹操颇为赏识和重用的一位英才。《三国志》记载,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
经荀彧推荐,曹操召见了郭嘉,论天下事,认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在袁绍麾下碰壁后见到曹操,也高兴地认曹“真吾主也”。君臣相悦,曹操委郭嘉以官衔“司空军祭酒”。
郭嘉果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以后历次作战,每临大事,郭嘉御前献计,神机妙算,稳操胜券,令曹操喜不自胜。不幸的是,郭嘉在38岁那年因病早逝。
曹操闻听大哭,并表曰“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及至赤壁战败,曹操又大哭着对属下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是“智信仁勇”。在中国文化的词典中,“智”既是智慧,更是德行,有智者方可谋大事,成大业。郭嘉“谋功为高”,是他受重用的最大资本。作为曹操的谋士,郭嘉堪当此任,而且相当成功。足智多谋,正是郭嘉成为一位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评说曹操和郭嘉,除了读书偶得缘由之外,更重要的是渴望党的高级干部中涌现一批像郭嘉这样的谋士。特别是在“大跃进”之后,他对国家建设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一些实际工作中的失误,使得他更加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这就是1959年3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大谈郭嘉的历史缘起———喜欢郭嘉的才干和谋略,慨叹郭嘉的英年早逝,欣赏他评袁绍“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这番讲话,无疑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50年代末,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来说,实在是个多事之秋,作为统帅的毛泽东特别思念党内“经济专家”陈云。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特意引用了《郭嘉传》中“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的话。
这里的“良将”,指的就是陈云。不久,他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
毛泽东推荐高级干部读《郭嘉传》,是借郭嘉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要抓住要点。所谓“多谋善断”,重点在“谋”,关键在“断”。而这也正是毛泽东毕生的大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