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孟小冬,梅兰芳晚年如何回忆孟小冬
1、梅兰芳、孟小冬、杜月笙的爱恨纠葛?
推荐一本书《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宋常铁著。23岁的孟小冬离了梅兰芳,绝食落下胃疾,而杜月笙悉心呵护,百般疼爱,抚平她心口的斑斑伤痛;她服侍他于病榻前,半步不离。三人的爱恨情仇只能从纸页间一窥究竟,被湮灭的历史也从来需要人自己寻找。
2、梅兰芳和孟小冬有一段什么样的感情?
1926年,梅兰芳的感情生活中出现了个插曲。这便是社会议论颇多的“梅孟之恋”,女主角是当时名满京华的老生演员孟小冬。孟小冬比梅兰芳小13岁,祖父孟七是与谭鑫培代的著名文武老生兼武净演员,后从北方迁至上海。父亲孟鸿群工文武老生,她生在上海,受家庭熏陶,自小喜好唱戏,父亲看准她的天赋,打小就让她拜师学艺。她因聪慧,又下过苦功,年仅7岁就两次搭班去无锡演出。9岁时,正式拜舅父(一说姑父)仇月祥学习孙(菊仙)派老生,12岁时在无锡新世界登台,14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这期间,她不但应工老生,连武生也唱。18岁到北京后,拜陈秀华为师,专攻余派老生戏。至于拜余叔岩为师,得其亲授,那是后话,1938年的事了。
1925年,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场盛大的义务戏,大轴是梅兰芳、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倒二是余叔岩、尚小云的《打渔杀家》,倒三就是孟小冬和裘桂仙的《上天台》,连马连良、荀慧生等名角的戏都排在前面,可以说这场演出对孟小冬来说意义重大。从此,她在京城声名鹊起,以后的营业戏卖座几乎与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相持平。
因为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名伶,所以他俩的恋情广受关注,传说也多。关于这场恋爱是如何发生的,有的说是梅兰芳身边的朋友为了某种目的撮合的,有的说是梅太太福芝芳因身患沉疴,而预先安排。如此等等,并无实据。其实最有可能的原因即是两人同台演戏,配合默契;台下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经常交流艺术,日久生情。
1926年8月28日的《北洋画报》上有署名“傲翁”者撰文说“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老,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当天的《北洋画报》上还刊发了梅、孟各一张照片,照片下的文字介绍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戏装)”、“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旗装)”。这可能是媒体最早一次对梅孟恋情作肯定报道。次年2月,梅孟双双相偕从上海返回北京,梅孟关系似乎更得到了证实。,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新屋设于东城内务部街的一条小巷内。
梅孟之恋虽因他二人在世人眼中特别般配而被称颂一时,却终未能长久。两人分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些说法迹近小说情节,甚为可笑。
还在梅孟相恋中,发生了一桩震惊整个京城的“血案”,梅兰芳差点丢了性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纨袴子弟王惟琛一直单恋孟小冬,始终得不到小冬回报,正在百般愁苦之际,听说小冬已被梅兰芳“抢了去”,一时想不开,一天突然闯入梅宅,欲找梅兰芳理论。当时已近正午,梅兰芳和冯幼伟等几个朋友正在吃午饭,佣人进来通报,说有一个“身穿浅色西装,文质彬彬,年约20岁左右,一看就是个大学生模样的人”要见梅大爷。在座的北京《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自告奋勇,对梅兰芳说他先出去看看那人有什么事,说完,便离座随佣人走出餐厅往客厅走去。
张汉举矮矮胖胖,由于记者出身,颇善词令,平时热衷于交际,喜欢管三管四,所以有“夜壶张三”的绰号。他来到客厅,以为找几句托词就可以把王惟琛打发掉,谁知还未等他开口,就见王惟琛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抵住张汉举,叫道“你叫梅兰梅出来见我!”张汉举到底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很快就稳定了情绪,回说梅兰芳出去了。王惟琛自己也很紧张,听说梅兰芳不在家,便颤声要求张汉举转告梅家,要梅家先掏出五万块钱,赔偿他失去女朋友的精神损失。枪口下的张汉举大声呼唤佣人,让他们转告冯幼伟,赶快去筹款。
其实,早在王惟琛掏出手枪的那一刻,就有佣人忙不迭地奔到餐厅通知了梅兰芳、冯幼伟。此时,听王惟琛说要钱,冯幼伟一面打电话通知军警督察处,一面通知银行迅速提出五万元现款。
钱送到时,军警也已包围了梅宅。当佣人将钱扔进客厅后,王惟琛将张汉举挟作人质,好使他安全离开梅家。走到大门外,王惟琛这才发现军警不仅包围了梅宅,连周围屋顶上都有荷枪持弹的军警,因为过于紧张,他手中的枪响了,张汉举重重地倒在了地上。一见人质已死,军警们众枪齐发,顷刻间,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窝状,当场毙命。
次日,大栅栏附近的一根电线杆上,高悬着一个木笼,木笼里放着的正是王惟琛的血淋淋的头。这颗人头在电线杆上晃荡了整整三天。当年,最重的刑罚也不过是示众三天,可见“军警处”是将“王案”作为大案来处理的。
王惟琛的死算是咎由自取,张汉举却死得冤枉。梅兰芳对张汉举之死深感歉疚,他不仅包揽了张汉举的后事,而且还赠送给张家位于麻草园的房屋一幢,现金二千元。
后来梅孟分手,有人便将这两件事说为因果——梅兰芳受“血案”的刺激而离开孟小冬。其实这又是人们的猜想。
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故不应简单视之。梅孟分手未必只有一个原因,但直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梅兰芳听说在他访美期间,孟小冬身边另有感情介入。梅兰芳对孟小冬并未明媒正娶,孟小冬对梅兰芳也就不负有婚姻意义上的责任,这段感情遂告终结。
有史料说,1931年,在孟小冬聘请的郑毓秀律师和上海的杜月笙的调停下,梅兰芳给孟小冬4万块钱为赡养费。
其实是梅兰芳访美的次年回到北京时,得知孟小冬在天津欠了债,于是给了她几万块钱。由此可见梅兰芳为人的厚道及情义。
孟小冬后来嫁给了上海闻人杜月笙,1949年5月随杜去了香港。杜月笙去世后,孟小冬在家收徒教戏。1967年秋移居台北,10年后发肺气肿与心脏病去世。
3、梅兰芳与孟小冬的详细介绍
梅兰芳,一代京剧大师,其高超的京剧艺术、不屈的民族精神,使众多梅迷为之倾倒,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孟小冬,著名的京剧女老生演员,1907年生于上海,9岁学习老生,12岁登台,18岁在北京演出,为都中名士所赏识,并被冠以“冬皇”(老生皇帝)之称。“在20世纪20年代,菊坛的一件大事是一个‘易弁而钗’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和一个‘女扮男装’的‘头号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戏假成真’地谱出了恋情。”本书作者真实地复原了“梅孟恋情”的真相,一一讲述梅、孟的结合与分手。这段没有结局的缱绻故事,而让当今读者感叹不已、扼腕叹息。,作者还描述了梅兰芳与其“钱口袋”、“戏口袋”等梨园旧友之间的交游。全书再现了“一代大师、一个圈子、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4、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内容简介
《梅兰芳和孟小冬》讲述了“只是一切都过去了。”据说,这是孟小冬晚年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不说“一切都过去了”,而是说“只是一切都过去了”。如果她说“一切都过去了”,那么人们就可以感受得到她对过去了的人和事的确已经从容而淡然。,她却在“一切都过去了”之前加上了“只是”两个字。这也许是她无心的非刻意而为,却恰恰从中透出她心底隐秘之处仍然错综杂乱。“只是”,包含了太多无法言明的东西,可以理解为“不论……只是……”,也可以理解为“哪怕……只是……”;更可以理解为“尽管……只是……”。这“不论”、“哪怕”、“尽管”后面的一切,客观上,是过去了;主观上,却沉淀在了她的内心深处。它们组成了她的人生,于是,她这一辈子,就是不想耿耿于怀似乎也不行了。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单是一代红伶,一介名优,而是一个在旧时代受封建遗毒侵害、历经坎坷的悲惨女人。很多人为她两次为人妾而掬同情之泪。但无论何时提及孟小冬,总绕不过一个人的名字梅兰芳。有人说,梅兰芳开始了孟小冬的悲剧人生;也有人说,孟小冬使梅兰芳的清白人生留下了一块阴影。这些说法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不免失之偏颇。梅兰芳选择了孟小冬,孟小冬也选择了梅兰芳。这是他们的选择。如果说孟小冬选择梅兰芳,结局是悲剧的话,那么,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当归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的女人,是一个生活在旧时代却偏偏以唱戏为生的女人。这一切,使她的命运不可逆转。有一句话似乎已经成为经典性格决定命运。换句话说,选择,也决定了命运。
5、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内容摘要
6、梅兰芳与孟小冬的介绍
《梅兰芳与孟小冬》是蔡登山所著的一本描述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与孟小冬因戏生情,因情生爱但最终无奈分手的书,出版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