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赵光义断子绝孙的报应

生活知识 2023-05-10 21:47生活知识www.buyunw.cn

1、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先简单讲一下赵光义的生平。
 


①皇位是抢来的。开宝九年,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夜里突然暴毙,没有遗诏,没确定谁为继承人。当时除了赵光义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可以继位。(都已成年)看到宋太祖已经去世,当时的小宋皇后就派大太监王继恩去叫赵德芳迅速进宫。王继恩自做决定,没去找赵德芳,而是迅速把消息告诉了赵光义,于是赵光义就连夜进到宫里,赶在赵德芳前面,抢到了皇位。据说宋皇后当时见到来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时,当场吓得语无伦次,张口就称呼赵光义为“官家”(皇帝),以乞讨的语气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我母子的命都交给你了)以上是司马光编写的史料,这已经是对赵光义继位过程最客气的记载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烛影斧声”这件事,赵光义的皇位都是抢来的。
 


②做贼心虚,逼死弟弟、侄子。赵光义继位后,因为自己得位不正,就编了一个“金匮之盟”的传说,说自己继位完全是依照皇太后杜氏的意思执行的。按“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也不能把皇位传给儿子,因为他儿子也小,于是他就假模假样的做姿态,说自己是“兄终弟及”继位,那么他死后,皇位也会传给弟弟。为此他还把四弟赵廷美钦定为了继承人。结果赵光义大权独揽后,立刻就推翻了之前的决定,大肆迫害宗室。

挨整的是大侄子赵德昭,高粱河之战后因为受猜忌,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回到家里就自杀而死了。紧接着,小侄子赵德芳也是莫名其妙去世,史籍记载为“寝疾薨”。再接下来就是四弟赵廷美了。赵德芳莫名其妙暴毙的第二年,赵光义把赵廷美的职务一撸到底,流放到房州监禁。房州就是唐朝流放皇帝的地方,唐中宗李显当年就在房州待过。所以赵光义把赵廷美流放的房州,其意很明显,就是要他去死。赵廷美到了房州没多久,忧愤成疾,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赵光义听说弟弟终于死了,有点得意忘形的在朝堂上说赵廷美从小就脾气不好,我每每劝导他、骂他,可他总听不进去,现在居然搞成这个样子哟!并且赵光义还说以前宫中开凿西池,池中建造水心殿。赵廷美打算在桥没修好时,偷偷下手干掉我,只是没得手。后来他假装生病,想趁我到府上看望他时,加害于我,只是被人告发,也才没得手。你们说赵廷美是这样一个货色,他是不是死的活该?
 


赵光义这连续两段惊悚的话,顿时把朝堂上的百官都听傻了,这都是宫里秘事,百官们哪知道啊。啥叫越描越黑?赵廷美死后,赵光义的种种行为,就是越描越黑。他什么都不说,大家或许还什么都不知道。他现在讲了,大家反倒在心里有点犯嘀咕了——秦王赵廷美真的是因为谋逆才被废黜的吗?

后来因为流言越来越多,赵光义的大儿子赵元佐被吓疯了。赵光义因为愤恨他为赵廷美说好话,也是一撸到底,废黜为庶民。二儿子,也就是赵光义钦定的太子赵元僖在大哥被撸后不敢说话,也是暴疾而死。老大被废,老二死了,赵光义不得已只能立老三,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为太子。京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新太子册立,欢欣鼓舞,结果赵光义又不高兴了。他对寇准说“人心都向着太子,我放在什么位子?”——赵光义当时已经到了看谁都不顺眼的程度。

所幸是寇准反应快,下拜说“这才是社稷的福气,陛下您人选对了!”赵光义才醒悟,理智战胜情感,没搞死宋真宗。你们说,猜忌心这么强的皇帝,其他人和他在一起时,弦肯定绷得非常紧,感觉自己有今天没明天,赵光义的人品能好到哪去?终赵光义一朝,大臣们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自己半点主见,生怕被杀。文官还好点,武官就惨了。提到了武官,再来说赵光义时代的变态抑武政策。
 


③猜忌心强,用宦官监军。赵匡胤时代,虽然搞杯酒释兵权,但他的本意是以新人代旧人,武官群体的整体地位还是比较强势的。但赵光义登基,他的得位比赵匡胤还不正,所以他对武官的压制,更是到了变态的程度。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都大败而归,就是这种压制的明显体现。宋初名将曹彬、米信、潘美这些人在赵匡胤活着时,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可到了赵光义时代,都不行了。归到底,就是赵光义发明了坑爹的监军制度。

任你名将再能打,你的指挥思路与赵光义不一样,监军的太监不同意,打赢了都是死罪。赵光义继位后,大将们本来就担心会受新皇帝猜疑,而现在太监又来监军,这就导致每次开战后,处处撑肘,放不开手脚,这仗打不赢,幽云十六州收不回了。
 


所以说,赵光义其实就是个私心过重,性格阴鸷,有强烈的自尊心,猜忌心极强,而军事才能又非常一般的人。他的性格与宋太祖的豁达大度、善于用兵,完全相反。才不配志,志向有多大,祸就有多大,说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这种人的。除了以上说的那些缺点外,赵光义更要命的一点是,他还有极强的表现欲、成功欲,他极力追求自己当世和后世的名声,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最好能够超过赵匡胤。他的这样一种性格、志向和能力,注定了他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让所有人的生活大受影响的路。历史上有一个人与赵光义颇为类似,就是隋炀帝杨广。
 


 他们都是性格阴鸷,有强烈自尊心,猜忌心很强,军事才能一般,但却志向远大,想要建立震古烁今的伟大功绩的人。杨广把隋文帝的老本赔光了,赵光义也是不遑多让。他两次北征都失败了,将宋太祖留下来的精兵几乎输了个底朝天,整个富庶的河北几乎都成了前线。西北的党项人在他在位时也闹成了气候,耗资无数,仍然无法解决。即便是内政方面,他也干的不好。肆意设置专卖机构,压榨民众,激起川蜀王小波、李顺大起义。王朝开国就能闹出大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赵光义是把杨广所走过的路,都走过了一遍。

所幸的是,赵光义相比杨广,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迷途知返,才没导致更大程度的崩盘。(宋真宗为稳定北宋也有一定贡献),我觉得赵光义不算明君,他只是一个志向很大,但本事不行,晚年悔悟,守住了晚节的收成之君。或许你觉得这种评价有点苛刻了,历史上很多明君的私德跟赵光义是一样的。我觉得,赵光义太“菜”,而“菜”这一点就是他的原罪。如果他有唐太宗的“武功”,他才称得上是一个明君。

2、宋太宗赵光义是什么人物?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赵光义的家族成员有赵匡济、赵匡胤和赵廷美等。

3、宋太宗赵光义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在位21年,享年58岁。赵尹红的第三个儿子是北宋君主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他的真名是赵匡义,他的哥哥赵匡胤登基后成为禁忌,改名为赵光义。他即位后,改名叫赵桓。

宋太宗擅长政治,不擅长武术。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逼吴越“收土”;之后五代十国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灭亡。次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迁至幽州,试图一举收复十六州,并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打了一场恶战。宋军战败,耶律休哥射杀宋太宗,乘驴车逃走[2]。他两次都没能砍廖。1980年,他试图统一交趾,但悲惨地失败了,以至于交趾(越南)终于能够保持独立的地位。在他任职期间,王小波和李顺在四川爆发了农民起义。

或者有一种说法,公元961年(剑龙二年),也就是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年,慈禧太后去世前,她警告说,赵匡胤之所以死于周代晚期,是因为继位的君主年纪太小。要想保住大宋江山,就必须是兄弟姐妹,把皇位传给年长的天子。等到哥哥的儿子成年了,再传给哥哥的儿子。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匮盟”[3]。,有人质疑皇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而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成年了,就不会有周世宗留下的七岁孤儿这样的情况了。后来,宋太祖死了,赵德昭已经26岁了,已经成年了,即使交给他,也不会交给少爷。,邓广明和张荫麟在20世纪40年代将《金匮要略》作为小说进行了论证,这成为自其影响以来最常见的说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伪造理论提出了质疑,如石秀娥、王玉基和何冠焕。

唐太宗即位后,“太祖之后应有另一个世界”的说法继续着。南宋时,宋钦宗的弟弟赵构自立于江南,辅佐宋高宗。当时有一句俗语,说因为唐太宗登基,所有的后代都会失去一半的国土。后来,孟太后说,最终继赵之后把王位传给了。

统治时期

唐太宗稳定财富后,继续统一事业。后来,分省的陈和分省的钱相机投降了。唐太宗派大将潘美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援军,灭亡北汉,最终结束了安史之乱后近200年的藩镇割据局面[5]。和平复壮四年(979年)五月,唐太宗趁北汉之机,不顾群臣反对,从太原开始北伐。北伐初期,河北宜州、涿州曾收复。唐太宗满怀豪情,下令围攻燕京,宋军和辽人在高粱河边激战[6]。唐太宗亲自上战场,却受伤中箭。他乘驴车仓皇离去,北伐失败。1980年,宋永州太常侯仁宝博士饰演宋太宗,请求利用丁朝(越南)内乱南征,恢复汉唐,统一交趾(越南)。

宋太宗任命侯仁宝为胶州水陆运输特使;任命兰陵团练大使孙全兴、左奇大使郝守军、安左Ku大使陈勤友、左建门将军崔亮为军马部署;宁州刺史刘成,兵器库副使贾昆,吏部尚书王虎门,布署军马,伺机攻鼎。但在981年白藤河之战中,统一交趾(越南)的计划最终落空,交趾(越南)得以保持独立地位。永熙三年(986年),唐太宗派潘美、杨业、田仲、曹彬、崔彦五将,分三路,即东路、西路、北伐。西路军和中路军行进顺利,而主要的东路军屡败于辽军,供粮路线被切断。未遇中西二路,崩于七沟关。

中、西二路不得不南撤。西路之主杨业,因掩护军队和人民南撤被辽军俘虏,绝食狱中三日而死。此后,北宋在西夏党项与三川口、濠水川、定川村的战斗中多次失败,但由于厌战,与宋廷媾和。太宗晁带着自己的亲信傅乾、王超、柴禹锡、赵嵘、张勋、杨守一、姚德超为皇军总司令。他是个平民,害怕战争。元人修《宋史》曰“柴禹锡自降,率因赐事于宫,攀将军显……所以不要逃避尴尬。”

春华四年(993年)二月,由王小波、李顺发起的农民起义在四川爆发。起义军所到之处,除了生活用品之外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了民众,得到了四川农民的附和。次年正月,起义军占领成都,建立大树政权。唐太宗得知后,派两军商议,义军终于在道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几条边防防线的失败和后方起义的爆发,阻止了北宋进一步开放疆域,唐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向强调内不足、外不足[7]。唐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诗词赋,所以政府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开始重视教学。唐太宗喜欢书法,擅长曹、李、兴、印、八分、六种字体,尤其擅长书法和体。宋货币淳化元宝,也是太宗亲自题写的[8]。

唐太宗即位很奇怪,因为是为了“烛影斧声”。为了保证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了他母亲杜泰的“金匮之盟”理论。金匮盟起源于杜太侯一次召赵普入宫录死,说赵匡胤死后先传其弟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梅婷),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个遗书藏在金屋,所以叫金屋联盟。,唐太宗却将唐太宗的儿子德昭和方得逼死,并将梅婷贬为周放。两年后,梅婷死在了书房。唐太宗长子袁左因同情梅婷而被废,另一子袁诺猝死。,元康被立为太子,改名叫恒[9]。道治三年(997年),唐太宗崩,皇后李、太监企图立为帝。丞相吕端处理得当,赵恒顺利继位,庙号为真宗。宋初进入稳定成功时期。

老年

在晚年,赵光义“每年都遭受旧疮之苦”,并在许多年后去世。谥号死后,至仁应引圣德温、吴瑞烈、大明、小光皇帝的神力。的后代都是宋朝的皇帝,从到,还有早期的宫人赵如玉。

烛影斧声又称斧声烛影,是指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与宋太宗赵光义登基之间发生的神秘事件。历史学家怀疑赵光义杀了他的兄弟并篡夺了王位。最著名的相关记载是僧人文英的《续湘记》和山野。

4、是赵匡义还是赵光义!

都可以。赵匡义(宋朝第二位皇帝)一般指赵光义(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1、政治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

2、宗教

赵光义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寺院。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10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

外交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义




5、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究竟怎么样

赵光义兴趣广泛,是个喜欢风雅的皇帝。
他最大的乐趣是读书,而且是什么书都看,颇有些博览群书的意思。但他读书并不是死读书或看热闹,经常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读(阴符经》时,就说“这书专讲诡诈奇巧,不是正道。”
在读书上,赵光义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成语——“开卷有益”。那是在太平兴国八年,他下令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完成,这部书共一千卷,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堪称大部头。这么一部巨著,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下决心啃完,可赵光义一见就喜欢上了,尽管政务繁忙(赵光义很勤政的),还是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三卷。
这三卷书每天由史馆进呈给侍读官,天天如此,有的大臣怕皇帝累着,就劝他说“一天看三卷有些多了,恐怕您会劳累。”赵光义却说“我天性就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神清气爽,怎么会劳累呢?而且只要打开书卷就会有收获(开卷有益),时间也不会被浪费。”结果他用一年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巨著。
本来这部书的名字叫《太平总类》,因为皇帝陛下亲自看了一遍,就被改成《太平御览》了。
赵光义能文,这一点他确实超过了哥哥赵匡胤。他与大臣游玩唱和史书上记载的很多,他还经常给臣下赐诗,赵普就曾在得到赵光义的赐诗后,流着泪拍马屁“我要把陛下赐的诗刻在石头上,永远带在身边,直到进了棺材。”享受赵光义赐诗的人很多,包括隐居华山的老神仙陈抟。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曾写过戒酒诗。翰林承旨苏易简虽才华横溢,却嗜酒如命,赵光义就亲笔写了劝酒、戒酒二诗赐给了他,还让他对着自己的老娘吟读。苏易简从此上朝值班的时候再也不敢喝酒了,可回到家私下里照喝不误。后来苏易简终于因酒致病,不治身亡,赵光义还叹息道“苏易简竟因为杯中物送了命,太可惜了。”
不过赵光义写的诗虽多,却大都佚失没有流传下来,究竟写得如何不敢妄测。(会和乾隆的水平相当吗?)不善文的赵匡胤却留下一首《日出)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文字并不精巧,但境界宏张,气势逼人,流传很广。
一心想在“文”上超过哥哥的赵光义,要是知道千年之后是这个样子,心情会怎么样呢?估计会郁闷死。
赵光义诗写得如何不得而知,但书法确实很高明,不仅在历代帝王中是出类拔萃的,就是和别的书法家也有得一比。他精通草、行、飞白、篆、籀、八分书,群臣都以能够得到他的作品为荣。他曾飞白书“玉堂之署”四宇,赐给那个喜欢喝酒的苏易简,苏易简得到了皇帝的墨宝,便邀请好友毕士安等前来观赏,一起分享他的荣耀。
宋太宗赵光义听说此事,派使者赐宴,众大臣纷纷赋诗颂扬,一时间热闹非常(和现在的领导题字相似,不过现在领导的字远远赶不上赵光义)。
赵光义的书法好,围棋下得也不错(都是文人雅士的勾当啊),连当时的高手棋待诏贾玄,国手杨希紫、蒋元吉等都不是他的对手。据说赵光义对围棋钻研得极其精深,还创造出三个定势,名称叫“独天飞鹤势”、“对面千里势”和“大海取明珠势”。创造出新的定势,不是名家高手断不可能,中国第一个围棋九段陈祖德就以独创“中国流”定势名扬天下。由此看来,即使当时的名手有让棋的嫌疑,赵光义的棋力也会是相当不弱。
许多大臣看到他痴迷围棋,又怕影响“龙体”安康,劝谏不断(当皇帝太不自由了,下个棋也被管制)。
赵光义倒很平静,对进谏的大臣说“我下棋不过是为了躲开六宫美色的诱惑,大家对此不用多说了吧。”似乎自己很不近女色的样子,其实赵光义喜欢下棋是真的,喜欢女色也是真的。李后主的妻子小周后貌美如花,南唐亡后随李煜客居京城,被他多次宜召“宠幸”,宋人画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描绘的就是这件事。可怜多才多艺的李后主,国破之后还得承受妻子被侮辱的痛苦。
赵光义早年力图开拓,完成了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但在向北进军时几经失败,晚年被迫守成,内外形势也不太平,内有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外有北方的辽国南下侵扰,西有夏州党项部族的时降时叛,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形势不明的江山。幸运的是赵光义有知人之明,给继承人留下了寇准、吕蒙正、吕端等一批人才,保证了政权的顺利交接。
赵光义统治时期,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国力持续发展……一系列措施为宋朝稳定度过瓶颈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6、赵光义是不是真杀了赵匡胤?

在北宋的历史上,有一件皇家都不愿提起的事情。我想大家都知道,那么,赵光义有没有杀死赵匡胤呢?在这里我们不能做肯定回答,我们只能说,赵光义的嫌疑是最大的。

那为什么我们都觉得赵光义的嫌疑是最大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有杀赵光义的动机和时间。这两个必要的条件他都具备。叫人不得不怀疑他。赵匡胤虽然封了赵光义为晋王,他却不甘心仅仅是一个晋王,他想要夺得权力,他想做到皇帝的宝位。可是他是赵匡胤的弟弟,皇位并不能顺理成章的传给赵光义。所以说他只有杀死赵匡胤,他才有机会夺得皇位。

我们来看看史书是怎样记载的。有一天晚上,赵匡胤让赵光义召进宫中同他一起喝酒,就仅仅是想喝个酒。这其实也没什么,自己兄弟嘛,喝个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喝完酒后,赵光义没有离开皇宫,而是留了下来,这可不合规矩啊。就在第二天早上,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匡胤之前也没有生病什么的,就这样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点顾虑的就驾崩了。赵匡胤死后第二天,赵光义顺利继承了皇位。

从这些巧合和动机来看,赵光义确实像是杀死了赵匡胤,我们没有十足的证据,只是凭猜测还不能够完全肯定。按照赵光义的说法那就是,赵匡胤生前就答应了杜太后,死后把皇位给赵光义。其实赵光义继位后,在各个方面也都有了不小的成就,南方地区也被统一的差不多了。

虽然他有很大的嫌疑,我们依然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赵匡胤就是赵光义啥的,我们熟知的“烛影斧声”也是来源于野史,所以还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