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荣
1、杨静荣的介绍
2、杨静荣的简介
3、杨静荣的论著
成功升值的经历
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曾拍卖过一件嘉靖五彩盖罐。全世界的同类器只有4件,其中带盖的3件,故宫有1件,但盖子是雍正时期后配的。有一件解放后出土于西郊郝家湾,收藏在首都博物馆。还有一件早年流散国外,收藏在美国阿尔波特博物馆。这四件基本上一样,尺寸也差不多。佳士得上拍的这件是唯一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我的一个朋友大概花了300万元人民币买下。据说后来拍卖行曾找过他,想要以3000万元购回。注意一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嘉靖五彩盖罐的后配的盖,画面上的鱼走向是平行的,原装的那件盖上面的鱼是立起来的。嘉靖时期道教色彩很浓,上面四条鱼,底下八条,寓意四平八稳。加起来12条鱼,和道教有关系,很有意思。
再介绍一件今年上半年中国嘉德拍卖的一件国宝级的器物。图录上写得非常清楚,不是绞胎,而是叫做木流纹。如果要是绞胎,就不是国宝级的了。绞胎是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泥,像拧麻花一样拧在一起,或直接做胎,或削成片状,镟下来以后,贴在上面,有的在枕头上面贴有出花来。绞胎做起来不太复杂。
有人根据现代陶瓷工艺把这个品种叫做“绞釉”,实际上在古代没有绞釉工艺。绞釉是现代陶瓷工艺发明出来的一种釉。先用白釉放在缸里,然后洒陶瓷颜料,如果要出蓝色大理石纹的,就用氧化钴;如果要出黑色的,就用各种有色金属氧化物的混合颜料;还有其他颜色,如酱色、绿色等。把陶瓷颜料洒进白釉中,拿棍子搅拌,趁着搅拌时的流动性迅速蘸釉。但蘸了几个以后,一缸釉不可能老流动,不流动就混合了,这缸釉就报废了。市场上卖的仿大理石釉,就是这么做出来的。报废的釉料会增加生产成本,成本一高,大家都不愿意做了。市场上很少能够看到绞釉的产品出现。
绞化妆土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技法,磁州窑系统的陶瓷用的最多。化妆土是一种白色的陶瓷原料,有一定的附着力,可以把它抹在胎的外面,增加胎的白度,不能直接做瓷器。过去考古界的陶瓷研究者把它叫做护胎釉,其实在陶瓷工艺学上的标准名称就是化妆土。大概六朝时期的瓷器上就使用化妆土了。磁州窑的胎体是一种叫做“大青土”的高岭土,呈灰白色。这种土还有,一般用来做大缸和粗瓷。它的热稳定性能极好。灰白色的胎体需要美化,于是白色化妆土就派上了用场。
绞化妆土的技法是将白化妆土制成粥状泥浆,抹到胎体上面;黑色化妆土滴洒上去以后,用嘴吹出浮云流水的效果。我从一位藏家拿来的图录上看到这件盘子,当时眼睛一亮。我建议他一定要把这件拍品拍下,绝对值。因为绞化妆土工艺的器物,全世界存世大概不到20件,品相好的就3件。这件盘是3件之一,2件是在日本发现的一对梅瓶。国内博物馆藏有几件,比如开封博物馆藏有一件直颈瓶,但品相不是特别好;山西和陕西博物馆各有一件。这件盘子品相完美,是少有的艺术珍品,真正体现了陶瓷本身的艺术美。宋代制作这个盘子的工匠肯定是个技艺超群的大师,可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以后,才把瞬间出现的浮云流水花纹凝固在土和火的载体上,令后人叹为观止。古代艺术品只有研究透了,才能发现凝聚在它们身上的古人的汗水和智慧。
这件是鼓钉洗也是出自拍卖行,没有款,实际上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产品,严格来讲应当是雍正的。为什么这么说?雍正七年唐英曾经在景德镇当督陶官,历史上有过的陶瓷品种都仿出来了,唯独钧窑烧不出来。后来唐英想到可能是原料的关系,就派他的助手吴尧圃到河南禹县神垕窑址一带调查。吴尧圃在那里找到了当年烧剩下的原料,都运了回来,烧成后果然和古代钧窑都一样。后来这批料基本上都被挖光了,交到皇宫保存。唐英用这批原料做实验,有的没有打款,有的有款。故宫藏有不带款的钧窑器,原先和宋代钧窑分不开,老一辈的专家从文献里查知唐英仿过,和打款的器物进行对比,才把雍正仿的和宋代的区分开来。
这件拍卖的不带款的钧窑器,是流传有绪的,我推测应是从故宫流散出去的。一种可能是当年八国联军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全都拿回国了,而是就地在北京卖了。后来大清国往回收,采取赎买政策,派太监到宫外查找,碰见宫里的旧物就悄悄买回来。还有一种可能是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逊位,直到1924年才被冯玉祥赶出故宫,10余年间,从末代皇帝、皇亲国戚到太监都从皇宫中偷出不少文物,有的太监还在外边开了古玩店,也有可能是在这段时间流散民间的。因为这类官窑器物控制很严,是皇帝当笔洗用的,十分珍爱。我看过一份档案,乾隆皇帝发给唐英钧窑的制瓷原料,精确到几斤几两。这也说明这种原料在当时已经枯竭了。
仿钧窑成功以后,唐英利用其原理,结合景德镇原料,发明了一种釉,叫做窑变。青金蓝是窑变的一种,俗名叫做雨淋墙。青金蓝花盆都是唐英做督陶官的时候做的。这件三足炉(或者叫洗),底部有“雍正年制”刻款。当时在拍卖预展上看这件藏品的时候,有好几位掌眼人说是新的。但经过科技检测,确实是清代中期。
收藏时代,是真正比眼力,靠知识的时代。上述的这几件藏品,都已经升值了,嘉靖五彩盖罐3000万元,绞化妆土盘150万元,还有几件也都超出了当时的拍卖价格。
有关高仿
玩收藏要有经济基础,但也要看怎么投资。老是抱着捡漏心理就容易上当。在瓷器的真伪问题上,所有的拍卖行都有一个概率,最好的拍卖行大概允许失误率3%-5%,如果达到百分之百,那就是伪科学。
单凭眼学的传统经验来鉴定高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有一种作伪方法是新器接老底。这种老底如今在景德镇很值钱,以前卖一二十元,涨到了百八十元,如果是官窑精品,甚至可以卖到上千元。买了干什么?无非是做仿古瓷器。我上个月去了景德镇一趟,一个朋友打开柜子给让我看,全是接老底的仿古瓷器,接的天衣无缝,有冷接有热接。冷接是粘上的,热接是拿釉粘上后再经过一次二次烧制,根本看不出来。这些高仿器基本都发到国外了,所以很难见到。我希望大家在鉴定的时候还是应当采取双保险。专家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打眼,尤其是凭经验鉴定,更要跟着时代的发展——基本上两三个月就能换一个周期。
我在90年代的时候认识的做高仿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他们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批人,做东西专心致志,一丝不苟,靠自己的技艺赢得了客户。原来景德镇做高仿的号称有五大高手,基本上都是组织者,请一批好的拉坯、画工养着。但90年代的作品一眼就能看出来,21世纪以后新冒出的这代人更厉害,文化程度高,高科技也不外行。高仿的成分怎么过关?很简单,他们做完了以后,花钱找最好的单位直接检测,根据测出的数据再做调整,调到完全符合了,才会生产。这是真正的高仿,成本非常高。高仿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要拿实物才能做,所以基本都是来样加工,不可能大批生产。
陶艺作品的升值门道
现代陶艺的的收藏也有门道。
这件粉彩牧羊女纹盘底款写的是“1955年景德镇市造”。这是景德镇陶瓷大师张松茂21岁时在景德镇陶瓷学校刚毕业实习时做的,后来流散到收藏家手中,价格不菲。如果是大师自己想回购,恐怕更是个天价。
青花瓷板画《搏》是陶瓷艺术家黄秀乾的成名作品,大概卖了十几万元。后来他创作了一幅瓷板画“双巡图”,画的是两只下山猛虎。我在上世纪90年代《人民中国》杂志上介绍过黄秀乾先生的陶艺作品,日本有一个大企业家看到“双巡图”的照片后,打电话问他1000万日元(约合70万元人民币)卖不卖。黄先生对自己的精心力作出价200万元。这件“双巡图”还在他自己手中,已经有人出价800万元。
这件湖南醴陵釉下彩大瓶是1977年钓鱼台国宾馆定做的,上面还有“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字样。当年拿到北京中山公园展览,还被评为一等政治荣誉奖。流散到收藏家手中,而且存世仅一件,极具收藏价值。
赵惠民绘的粉彩《农家乐》瓷板画来自拍卖行。赵惠民(1922-1997年)是景德镇市政府授与的第一批优秀美术家,擅画传统仕女、人物。该瓷板画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中央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赵惠民一改古装仕女的传统题材,创造了这幅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家乐”场景。所绘人物讲究比例、明暗,不同于传统匠人的古拙风格,可以看出作者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和训练。设色则轻松明快,与人物的张张笑脸辉映,烘托出社会主义农民丰衣足食,喜笑颜开,充满了幸福感的欢快场景。这是赵惠民的经典之作,比起他的古装仕女作品,更具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这件作品成交价大约2万元,但景德镇从事现代陶艺的商人已经开出高几倍的价格收购,原因是老先生已经去世,而且他的传世作品中画现代人物的非常稀少。
陶雕《童趣》是石湾梅文鼎大师的作品。梅文鼎是广东美术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属于学院派,艺术风格是抽象和写实相结合。这套《童趣》是为了庆祝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选取古代儿童各种体育运动的形象而精心设计的。过去陶雕卖不上好价钱,做出来后一经翻模,数量就无法控制。但现在不同了,大师的作品就做10个,还都编号。大师做的是一个价钱,他的徒弟修模的又是一个价钱。看到的是他当时构思捏出来的小样,比正式的作品小,只有一套。像这种原作,又是草稿,比翻模的还要贵。我的一个朋友才花了一万多元就买下来了,后来有人出3万元,他不舍得卖。梅文鼎大师这种既写实又夸张的现代陶艺,如果没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就做不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文化积淀的深层含义,将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提问环节
提问收藏界很多人还是看三代为主,习惯了繁缛的纹饰,其实宋元的东西是很简单的。能否请您结合磁州窑讲一下古代人的审美。
杨静荣宋代审美观,陶瓷首推官窑,文献记载有3个,一个是北宋官窑,两个是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找到了,北宋官窑还是一个谜。钧窑有争议,有的说是明早期的,有的说是元晚期的,官窑的性质没有改变。剩下的就是定、汝、哥。定窑主要是为皇宫烧造日用器皿。从汝窑和官窑能够看出皇家追求的审美情趣。宋代追求的是理性美。中国原来认为玉是最美的东西,瓷器只有到了宋代的时候,才完成了能够达到玉的效果。磁州窑是一个体系,简练,说白了是商品,是用最短、最简单的方法能够完成并推销出去的商品。
提问很多收藏者喜欢收藏高古瓷器,您对这些收藏者有什么建议?
杨静荣越往后发展,高古瓷就越是真正的收藏大家要收藏的。比如已故的故宫老专家陈万里先生,是中国陶瓷考古创始人,号称中国陶瓷之父,他捐献给故宫的全是高古瓷。而且高古瓷无论从升值空间还是研究作用都非常大。
提问请您谈谈对科技检测的看法以及如何规避收藏风险的问题。
杨静荣我一直提倡传统鉴定和科技检测相结合,两条腿走路更能把握方向。科技检测陶瓷有许多方法,比较流行和切实可行的有如下三种
一种是热释光,英文Thermoluminescence,是指固体在受辐射作用后积蓄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成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这种现象是一次性的,也就是固体在受辐射作用后,只有第一次被加热时才会有光被释放出来。在以后的加热过程中,除非重新再接受辐射作用,否则将不会有发光现象。
对于陶瓷来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这些晶体长期受到核辐射(如α、β和γ)的作用,积累了相当的能量,若把陶瓷加热,将可观察热释光现象,热释光的强度与它所接受的核辐照的多少成正比。由于陶瓷所受的核辐射是来自于自然环境和陶瓷本身所含的微少的放射性杂质(如铀、钍和钾40等),其放射性剂量相对恒定,热释光的强度便和受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原始的热释光能量都会因高温而全部释放掉,此后重新积累能量,所以所测量得到的能量信号是与陶瓷的烧制年代成正比的,这就是热释光断代的基本原理。
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发明了这种方法,可以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在50年左右。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是需要取样,对文物会造成伤害。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外部不确定因素,如机场安全检查的照射和医用X光机的照射等等会对年代检测的准确性造成误导,如果是未经烧成的老底拼接的陶瓷,取样测试的老底也会造成对整个器物准确年代的误导。所以在正式检测机构出示的报告书中,均言明检测结果仅对取样部分负责,而且要保证样品部分未受到上述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要学会读报告书,最好找相关的负责专家帮助分析,方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上海博物馆专门主攻热释光技术,据那里的科学家讲,随着检测数据的增多,已经能够分辨出外界干扰因素。
第二种是无损检测器物的化学成分。最近几年仿古者也学聪明了,能够调整胎釉配方,使之完全符合古代配方的理化数据。所以要学会看检测报告,如果其中有现代化工原料,是现代仿品,就不要再抱任何幻想了。如果报告显示与古代配方符合较好或者没有发现现代化工原料,并不能说明这件东西就是老的,而是意味着需要研究做进一步的检测和鉴定。
第三种是无损检测陶瓷的年代,其原理是通过检测釉子的老化系数判定该器物的新老。釉是一层玻璃质的物质,烧成后随着岁月的消失会朝着非玻璃质转化,通过检测计算可以判断出大概的烧成年代。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釉的陶瓷测不了;老胎后挂彩的器物测出的是的烧成年代,一律告知是现代的。为了保险起见,我建议做此项检测时,可以做成分的检测,双保险更有说服力。
还有其他科技检测手段,限于时间不能展开讲了。社会上搞科技检测的机构有不少,我提醒大家要货比三家,避免上当。凡是宣称百分之百准确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大家关心的规避风险,主要是怕买到赝品。我认为去拍卖信誉好的拍卖行可能风险会小一些。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选择好的专家,无论是从事专业研究的还是从事古玩生意的或者是收藏家,眼力都有三六九等之分,如何鉴定他们的水平,是收藏者自己要把握的。第二是与时俱进,相信科学,最好是眼学和科技相结合,争取把失误率降到最低点。
4、
5、2017国家级专家出场费
文物鉴定界顶级专家马未都40万一天出场费;李鉴宸25万一天出场费;翟建民10万元一天出场费;王刚10元一天出场费;
可惜有一点,他们不出来,也请不起,我说的价格是你要认识他们熟悉他们,因为他们不缺钱。
6、中央电视台一锤定音专家都有谁?
杨静荣,邓丁三,王敬之,杨宝杰,金运昌
中央电视台一锤定音专家都有谁?
杨静荣,著名瓷器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陶瓷史研究和古陶瓷鉴定工作三十余年。央视《鉴宝》栏目鉴定专家组组长,cctv-2《一槌定音》专家组成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至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百篇,个人出版了《颜色釉》、《古陶瓷鉴识》、《颜色釉陶瓷的鉴赏和鉴定》等10余部专著。
邓丁三,著名杂项、书画鉴定专家,原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历代书画、古籍拓本、玉器、铜器、佛像、钱币、文房四宝、竹木牙雕、翡翠珠宝研究和鉴定工作三十余年。现任《收藏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执行主编。cctv-2《一锤定音》专家组成员,权威市场评估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
王敬之,1946年出生于南京,1964年拜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为师,后长期追随著名文史学者王驾吾先生研习《墨子》及先秦文学,自1984年起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福建美术出版社副编审、杭州出版社编审。中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玉器珠宝工作委员主任;主化部青年美术家提名展评委;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寻宝》栏目专家组成员;《华豫之门》栏目专家组成员;《收藏快报》专家组成员;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金陵书法艺术院副院长、研究员,北大资源学院客座教授。
杨宝杰,首都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博宝鉴宝网特邀专家、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金牌鉴定专家、青铜器、玉器、杂项鉴定专家。
从事文物工作20余年。先后参加编写《首都博物馆藏古玺印》《首都博物馆藏印选》《玉器之美》《首都博物馆藏砚选》《北京文物大系青铜卷》《首都博物馆藏铜佛》《中华古砚》等书。从事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
金运昌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