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的来历
1、古琴台的传说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乎,伯牙鼓琴咏志。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
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为挚友,约来年再会。
第二年,本是伯牙会子期之时,不料子期却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终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扩展资料
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琴台
2、古琴台的典故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相传,古时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曾在此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子期听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知音”典故由此而来。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3、武汉古琴台的历史
4、武汉琴台名字的由来
琴台根据伯牙与子期相遇之事而定名!5、成都琴台路的由来
成都琴台路的由来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闻名。
相传西汉时,四川临邛有一位才女卓文君,以才艺闻名。年轻人漂亮得像花,擅长弹琴。乃是地方豪族卓王孙之女,出身名门,后虽丧夫,寡居在家,名流才子仍旧是仰慕他的才情,求婚者络绎不绝。卓文君慧眼独识,相中了当时仍然是一介布衣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虽然是一位集诗词和钢琴于一身的大师,但由于出身寒门,并不为卓王孙所接受。卓文君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与司马相如私奔,然后谋生,甚至不惜淡扫蛾眉,当垆卖酒。而司马相如也一洗书生面目,担柴跳水,举炊打杂。
卓王孙是一方豪强,哪里能让爱女如此抛头露面,无奈之下也只得接受司马相如,让二人搬进卓府。安定下来后,司马相如努力学习,立志在考试中成名,并想名扬天下。天道酬勤,司马相如最终以子虚赋》,《上林赋》二赋博得汉武帝击节,紫袍加身,一酬夙愿。
司马相如成功后,很快就开始嫌弃对已是半老徐娘的糟糠之妻卓文君,欲纳新人而弃旧人。卓文君得到信息后,很快赋信一峰,那就是后世的数字赋。赋中情真意切,既有如歌如泣的哀诉,也有娓娓不绝的劝告,而且布局精巧,妙语连珠。
司马相如被卓文君的感情所感动,后悔不已,与卓文君再修前缘,从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扩展资料
改造后的琴台路介绍
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依托汉唐古建筑,以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风土人情。礼仪、舞蹈、宴会等。在改造过程中,琴台路注重特色街区的建设和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琴台路处在成都市古建筑比较密集、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通惠门,古建筑密集,文化氛围浓厚,周围有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文化宫等古文化遗址及公园。周边建筑即使是现代商业建筑业多以坡屋顶造型、素色着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琴台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琴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