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职,巡抚为何不鸟总督

生活知识 2023-05-10 19:37生活知识www.buyunw.cn

1、清朝所有官员表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皇后(正室)X1(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大姨太)X1(可分宫女8人)
贵妃(二姨太)X2(可分宫女8人)
妃(三姨太)X4(可分宫女6人)
嫔(四姨太)X6(可分宫女6人)
贵人(五姨太)X不限(可分宫女4人)
常在(六姨太)X不限(可分宫女3人)
答应(七姨太)X不限(可分宫女2人)
宫女(丫环)X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2、清朝官员等级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Ho?oiCinWang
2多罗郡王DoroiGiyūnWang
3多罗贝勒DoroiBeile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GūsaiBeise

5奉恩镇国公KesibeTuwakiyaraGurunbeDalireGung
6奉恩辅国公KesibeTuwakiyaraGurundeAisilaraGung
7不入八分镇国公JakūnUbudeDosimbuhakūGurunbeDalireGung
8不入八分辅国公JakūnUbudeDosimbuhakūGurundeAisilaraGung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GurunbeDalireJanggin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GurundeAisilaraJanggin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GurunbeTuwakiyaraJanggin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KesibeTuwakiyaraJanggin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固伦公主居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GuruniGungju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Ho?oiGungju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Ho?oiGege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DoroiGege

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BeileiJuiDoroiGege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GūsaiGege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GungniJuiGege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宗室封爵一般每传一代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其子降爵位为郡王其孙降为贝勒等等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们则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有王爷的爵位称作铁帽子王有清一代共有12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10个亲王和顺承、克勤两个郡王。

,福康安本非宗室却授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二)异姓功臣9等爵位

公爵Gung
侯爵Heo
伯爵(以上超品)Be
子爵(正一品)JingkiniHafan
男爵(正二品)AshaniHafan
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AdahaHafan
骑都尉(正四品)BaitalabureHafan
云骑尉(正五品)Tuwa?araHafan
恩骑尉(正七品)KesinggeHafan

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例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四人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间,分别是:

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属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福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的儿子傅恒是乾隆帝皇后的弟弟封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此为三殿三阁大学士最高等级傅恒死后无人再得此大学士级别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傅恒有四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福隆安是乾隆女儿和嘉公主的丈夫,傅恒死后,他承袭一等忠勇公。福长安在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他监督和珅自尽,但并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福康安最得乾隆帝宠幸,屡立战功,金川平,论功,封福康安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台湾林爽文为乱,命福康安为将军平叛,进一等嘉勇公平廓尔喀,加赐福康安一等轻车都尉,安南国内乱,命福康安去广西,途中病,命御医往视,加封嘉勇忠锐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

一等武毅谋勇公姓吴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孙。

(三)蒙古爵位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14郡主额驸
15县主额驸
16郡君额驸
17县君额驸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3、清朝武将官职标统

清朝武将官职分9品,18级。

     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未入流者为吏。
      正一品(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武)副将。
      正三品(武)参将。
      从三品(武)游击。 
      正四品(武)都司。
      从四品(武)城门领。
      正五品(武)守备。
      从五品(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武)部千总。
      正七品(武)把总。
      从七品(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武)额外外委。

4、清朝各种官职的品级是怎样的?

查历代后妃传,常见有“三夫人”、“九嫔”等设置,追根溯源,原来出自周礼。从《礼记.昏义》查到以下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这个古制从何而来?查得《通典.职官.后妃》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多为传说成分,姑且看之)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者相参,以定尊卑焉。”

这种东东可能只存在于书本上,好象并未真正实行过。从有关史书记载看,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不过而已。但秦汉后,历朝历代纷纷巧立各种名目,并争取向以上古制靠拢。其名堂之多之杂,初识之人总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我西老头认识浅陋,况且来自大秦,难免瞎子摸象,仅能窥其一斑,但求粗观其概貌尔。(以下不论及太后、太妃等,限制在皇帝的“现任”后妃范围内,外命妇也不讨论)

二、秦汉时期的后妃制度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王莽时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位视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注应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视大夫,(注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注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三、魏晋时期的后妃制度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四、南北朝时期的后妃制度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袭晋制,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九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太子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五、隋唐时期的后妃制度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六、宋金元明清各朝的后妃制度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九嫔同。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金海陵王当政时,妃子多达十二员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明朝官制(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清朝官制
(一)文官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级官职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二)武将

品级官职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副将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正四品都司
从四品城门领
正五品守备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卫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从八品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未入流武官无未入流

有的朋友可能会被一些官员的称呼搞糊涂了,下面将一些官员的别称简述一下。

(中央官部分)
大学士——中堂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大司寇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左都御使——总宪
右都御使——副宪通政使——银台

(地方官部分)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都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学台,学宪布政使——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廉访,西司知府——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牧,刺史知县——令,令尹
(武官部分)
提督——军门,提台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5、清朝官职俸禄越全越好

一品岁俸180两

服饰红宝石帽顶,绣仙鹤
从一品岁俸81两,加支524两
图样红宝石顶,绣麒麟
官职如将军,提督
二品岁俸155两服饰珊瑚顶,绣锦鸡
从二品岁俸67两,加支444两,从2品53两,加支324两
图样珊瑚顶,绣狮子
官职如副将
三品岁俸130两
服饰蓝宝石顶,绣孔雀39两,加支204两
图样蓝宝石顶,绣豹
官职如参将(正)游击(从)
四品岁俸105两
服饰青金石顶,绣云雁27两,加支114两
图样青金石顶,绣虎
官职如都司
五品岁俸80两
服饰水晶顶,绣白鹇18两,加支72两
图样水晶顶,绣熊
官职如守备
六品岁俸60两
服饰砗磲顶,绣鸳鸯14两,加支35两
图样砗磲顶,绣彪
官职如千总
七品岁俸45两
服饰素金顶,绣鸂鶒12两
图样素金顶,绣犀牛
官职如把总
八品岁俸40两
服饰阴纹镂花金顶,绣鹌鹑23两
图样阴纹镂花金顶,绣犀牛
官职如外委千总
正九品岁俸35两
服饰阴纹镂花金顶,绣练雀
图样阴纹镂花金顶,绣海马
官职如外委把总
从九品及未入流岁俸31两
服饰阳纹镂花金顶,绣练雀

1、以上均为正俸,京官例支双俸。又每正俸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俸米再加倍支给。
2、王公百官补服均为石青色,朝服、蟒袍为石青色或蓝色。
3、风宪官(御史)补服绣獬豸。
4、武官又有养廉银,如提督880两,下至把总100两。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6、清朝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协办大学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九门提督)、内大臣。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从二品内阁学士、军机处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副将。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从三品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正五品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步军副尉、步军校。 

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正六品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从六品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正七品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从七品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土州判、州判。七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正八品司务、司库、协律郎、国子监学正、太医院吏目。土县丞、县丞、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厅学正、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教谕。 

从八品五官挚壶正、典簿。训导、盐运司知事。委署亲军校、委署护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鸟枪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主簿、土主簿、土知事、庄头、府厅知事各营兰翎长。 

从九品孔目外郎、司狱、司晨、医士、鸣赞待诏、钦天监博士。 

扩展资料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之设,与明朝相同。但有三点变化。

一是六部之官为复职,即有一汉员,必有一满员。尚书、侍郎如此,司官也是一样。一般说来,司官掌印为满员,办事为汉员。又有笔帖式,满语是文书官的意思,专供笔札,以满、蒙、汉旗人担任(各院寺皆设)。

二是所属机构有部分调整。如户部下设十四司,刑部下设十八司。

三是职权小于明朝六部。如吏部的一部分人事权划归军机处。兵部不问八旗军政,所司止绿营具体事务,军事调动、命将征伐,则归于皇帝,出于军机处。工部主管工程建设,但黄河、海塘等重要工程皆皇帝指示调度,工部并不过问。

乾隆时,六部之外,又增设乐部。乐部管理大祭礼、大朝会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设典乐大臣。统领神乐署、和声署、什帮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