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引良

生活知识 2023-05-10 19:36生活知识www.buyunw.cn

1、姚引良的人物履历

很务实有作为的好领导

2、姚引良因何事被查?

违纪。

2016年12月19,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姚引良辞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职务的请求的决定,另有任用。会议表决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梁桂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决定,任命梁桂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扩展资料

个人履历

姚引良,男,汉族,1956年7月生,陕西户县人,1977年3月参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日制大学,工学学士;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教授。

曾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77.03——1978.02,陕西省户县大王公社团委书记;

1978.02——1982.01,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热处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

1982.01——1989.04,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金属学教研室讲师(其间1985.09—1988.05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9.04——1991.11,铜川市城区区委副书记、副区长;

1991.11——1993.12,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人事部部长兼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社会保险事业部部长、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993.12——1994.04,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兼企管部部长、技术贸易中心主任;

1994.04——1996.03,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西安高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其间1994.08—1996.01兼高新区电子工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

1996.03——2002.04,西安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2.04——2003.01,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兼市对外开放办公室主任;

2003.01——2006.04,宝鸡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6.04——2006.06,宝鸡市委书记、市长;

2006.06——2007.01,宝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2007.01——2008.01,宝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2008.01——2008.10,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2008.10——2011.04,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兼); 

2011.04——2011.05,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延安市委书记; 

2011.05——2015.06,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 

2015.06——2016.12,陕西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常务副省长;  

2016.12——2017.01,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 

2017.01——2018.01,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中共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陕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中共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

参考资料

姚引良 百度百科



3、姚引良的任免信息

4、姚引良被查,因何事被查?

问问宝鸡人民吧,大家都叫他"姚引狼",宝鸡有两个外地企业就是他招商引资弄来的,一个就是臭名昭著的”蚌埠生物“,味精厂,污染极大,方圆20公里范围内臭气熏天,随便百度一下就能查到,前身就是被别的市赶出来的污染大户,另一个就是东北黑社会”金德管业“,非法占地,聚集当地黑恶势力殴打当地百姓,宝鸡市公安局受上级领导指令,前来”维稳“,帮着黑恶势力打当地百姓,到现在为止,都没给出一个合理的处理办法,这俩恶心的企业已经成为宝鸡市后任领导的心病,成为宝鸡市人民的心病,为什么一直没人管?或者说没人敢管?就是有狼哥这个保护伞的庇佑,我换单位也是因为味精厂的气体污染太严重,天天上班熏得人头晕目眩,我单位距离味精厂也有十几公里远,味道之浓烈,超乎你的想象。现在我搬到咸阳了,发现也TM好不到哪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常联系的几个外地大学同学也抱怨说自己家也一个样,我才明白一道理内地污染太严重,人民要么死,要么慢点死。这是”姚引狼“的故事,觉得我说的对的宝鸡老乡给点个赞!谢谢啦!我大美宝鸡就被这白眼狼彻底毁了!相信善恶报吗?狼哥!你快了!

5、姚引良与千军昌什么关系?

关我什么事

6、关于宝鸡的一些问题

一、充分认识建设工业强市的重大意义
1、要把工业强市摆在“四市”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我市是西部工业重镇,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工业经济是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工业强市,是宝鸡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选择。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重大意义,牢固确立工业强市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2、正确估价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与全面加快“四市”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偏小,市区工业优势明显,县域工业比较薄弱;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水大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机制不活。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面对世界制造业新一轮转移、东部地区产业梯次推进和我省“一线两带”建设的良好机遇,我们必须增强建设工业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工业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努力做大做强全市工业经济。
二、实施“8355”工程,构建工业强市骨架
3、建设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市九次党代会、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抢抓“一线两带”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一区七园、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全面实施“8355”工程,以资产重组和股权多元化为突破口,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以招商引资笃外开放为动力,着力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发燕尾服,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宝鸡建成中国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基地。
4、建设工业强市的目标是全面实施“8355”工程,到2007年,把我市建成8大产业基地,即重型汽车和零部件制造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矿业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食品工业基地、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水泥及新型建材制造基地、电子仪器仪表及家用电器制造基地、医药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资产总量降到实收资本的30%以上;培育和发展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0户,其中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5户;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5、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抓好八大基地建设。(1)重型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基地。重点抓好陕汽集团、法士特公司等企业建设,到2007年,汽车及零部件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2)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矿业基地。以宝鸡钛业、东岭锌业、龙钢等为龙头,通过参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带动有色金属产业向大规模、多品种、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到2007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3)数控机床制造基地。以秦川发展和宝鸡机床等为龙头,通过资本运营,组建机床工具集团,实现低成本扩张,到2007年使机床工具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4)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以石油机械、石油钢管等为龙头,通过内引外联、资产重组,到2007年石油钢管、石油机械及相关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5)食品工业基地。以宝烟、西凤酒、太白酒、青岛宝啤、得力良、惠民乳品等为龙头,支持其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到2007年食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6)水泥及新型建材制造基地。以扶风冀东水泥、千阳秦岭水泥、岐星水泥、社会水泥、金德铝塑管业等为龙头,把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培育成我市工业新的增长点,到2007年使建材行业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7)电子仪器仪表及家用电器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装备优势,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带动电子通讯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到2007年电子仪器仪表及家用电器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8)医药产业基地。打造太白山药谷大品牌,以辰济药业、金方制药、秦明电子、秦岭制药、金麒麟药业等为龙头,加快医药基地建设,把医药产业培育成一个大产业,到2007年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三、加大资产整合力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6、按照“大型企业投权多元化,中小型企业民营化”的思路,加速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型国有企业要通过引资嫁接、国有股减持等方式,3年内使国有股比重降到30%以下,切实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市属中小型国有企业、县属国有企业,2年内全部实现民营化。加速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带动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和机制转变,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
7、加快资产重组步伐。主动跟踪国内外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以整合优势产品和存量资产为突破口,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自然人以资产、设备、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积极参与我市国有资产整合,通过相互参股、中外合资、规范上市、民营化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吸纳增量资产;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资产重组。坚持扶优、扶强、扶大户、扶名牌,技持一批骨干企业通过参股、兼并、收购、租赁等途径,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我市的标志性企业。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出资人制度为核心,以授权经营为重点,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确保全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大力发展非公制企业,增强工业经济活力
8、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坚持抓大放小、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并重的方针,使其在增长速度、产业升级和经营规模上有大的突破。按照“小产品、大品牌、大市场”的思路,在发展配套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重点突破,形成非公有制企业群体。紧紧围绕建设8大基地和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服务型、加工型非公有制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民营化的办法,积极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
9、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服务体系,给予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下功夫解决融资难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建宝鸡金融安全区。金融企业要大胆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放宽放活信贷条件,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科技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人员领办、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在全社会形成营造鼓励创业、崇尚实干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实施“一区七园”战略,加快工业强县建设
10、充分发挥宝鸡高新区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和机制创新,吸引力内外知名企业入区合作。抓好西区创新孵化体系建设。加速东区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园建设,抓好大项目的入区和落地。加速高新区二期发展规划的实施,抓紧编制新区三期发展规划,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把高新区建成高新技术和新兴业的聚集区、现代化的新城区和全市对外开放的空口。
11、加快金台、渭滨、陈仓、扶风、岐山、眉县、凤翔等7个科技工业园建设。要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有序竞争,防止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引导和促进县域工业向科技工业园集中,发挥聚集效应;大胆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服务水平,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吸引更多的客商在园区内投资发展,实现率先突破,使其成为工业强县建设的核心区域。
12、各县区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真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拉长工业这条县域经济发展的短腿,实现兴县富民的目标。要立足资源特点发挥地域优势,明确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和主攻重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为大企业、大公司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发展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产品,把县域工业做大做强。
六、突出产权招商,加大引资力度
13、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强市建设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政府为目标,大力营造统一、公开、宽松的政策环境,务实、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文明、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实行改善投资环境部门责任制和公开评议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积极开展诚信宝鸡建设活动,努力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吸引更多产业项目落户宝鸡。
14、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发挥区位优势招商,利用我市便捷的交通条件、重要的枢纽位置和我市在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技术装备相对先进的优势来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招商,利用我市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兴办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发挥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招商,重点围绕8大基地建设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企业,力争引进几个世界500强企业和大财团,积极为其搞好配套加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的市场份额,拓宽发展空间,使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发挥存量资产优势招商,以现有存量资产为载体,拿出最好的项目、最具潜力的产品和最优质的资产进行招商,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七、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努力提高我市工业的科技水平
15、积极实施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按照“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步伐。各企业要坚持“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原则,注重开发和应用先进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远程自动控制系统、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制造系统、网络制造系统,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6、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进一步把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考核,鼓励和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零点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围绕建设中国西部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突出项目带动战略,努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嫁接改造我市现有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关联度,增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17、实施名牌战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充分发挥品牌的群体效应和资产作用,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数控机床、重型汽车、石油钢管、猴王香烟、西凤酒等品牌,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要积极培育新品牌,形成新亮点。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广泛开展质量兴市、质量立企活动,打造宝鸡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良好信誉。
八、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18、高度重视企业营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人事、经贸委等部门要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去创业,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要加强对急南非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的搜集和研究,搞好人才推介,使企业能够及时聘到所需的专门人才。要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各类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为依托,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高度重视企业关键性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培养和引进。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技术能手定期进行表彰奖励,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以优厚的待遇和条件留住人才。
19、突出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的管理体制,组建宝鸡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逐步建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考核、资格认证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家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他们不断学习班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用现代经营理念武装头脑,努力造就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创业精神、相对稳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九、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建设工业强市目标实现
20、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经贸委、计委、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业强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都要明确任务,夯实责任,落实措施,抓好组织实施。工商、税务、财政、技术监督、土地管理、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都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鼎力支持工业强市建设,形成真抓实干的整体合力,确保工业强市建设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21、严格考核,实行重奖。要把工业强市建设作为对各县区、各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企业改革和工业经济发展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按期完不成任务的,要追究县区、部门和国有企业主要领导责任。对在实施工业强市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区、部门、企业和企业家实行重奖。设立工业强市功臣奖,每年表彰奖励在建设工业强市中做出突出贡献的20名优秀企业家,设立工业强市贡献奖,每年表彰奖励工业强市建设中的前10强企业。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对外贸易大幅增加。今年全年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4个,合同引资183.5亿元,同比增长43%,实际到位资金85.5亿元,增长85.1%,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68%。先后组织经贸代表团赴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进行专项招商,开展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共签订合同项目63个,引资47.29亿元。使青岛啤酒、河北华龙集团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落户宝鸡。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达到104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进口总额5131万美元,增长45.4%,出口总额5310万美元,增长17.5%。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0.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7.3%;有色金属制品出口增长82.3%;医药化工产品出口增长1.7倍;农产品出口增长1.1倍。全年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户,合同外资金额2166万美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7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23‰,死亡率为4.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6‰,比上年下降
0.05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11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工薪收入7103元,同比增长11.8%;人均消费支出5693元,增长8.9%。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粮价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迈上2000元台阶,达到2031元,比上年增加185元,增长10%;人均消费支出1523.4元,增长6.4%。加快实施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全市移民搬迁1005户、4667人,9.3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解决了农村10.1万人的饮水困难;积极实施农民“舒心家园”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进。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27.1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3.27万人,国有企业参加统筹率为99%;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0.6万人。全市纳入基本生活保障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年1.15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2078万元。全市共有8.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54元/月。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床位1680张,收代养人员1110人。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36个。全年下拨救灾救济款
1007万元。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