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诗吴均,吴均山中杂诗三首其二

生活知识 2023-05-10 19:35生活知识www.buyunw.cn

1、山中杂诗 吴均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中息。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梁武帝曾有“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卷七,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述说的是行旅的见闻感受。本文仅是其中的部分节录,原文已散佚不可见。这是一篇用骈体信札形式写成的写景小品文,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秀丽雄奇的水色山光。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时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时,私撰《齐春秋》,书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萌生了隐居的志趣。,本文并不是纯粹的写景。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闻、实感出发,着重从“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进行描绘,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清高思想,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的迷人秋景。作者自叙泛舟悠闲出游,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领全篇,集中表达赞美之情。下文便分别作具体的描绘。
第二段分写水之“异”。用“缥碧”表现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见底”、“直视”鱼石夸张地说明水的澄澈、透明。前四句描写的是流势缓慢处。后两句充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流势湍急处急流奔泻快如飞箭,波浪迅猛势如奔马,使人惊心动魄,如同亲见。
第三段分写山之“奇”。这部分属详写,由景生情,因情明志。“夹岸高山”六句,从视觉角度来观察、描写富春江两岸险峻的高山。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句显得生动活泼,使高山得以化静为动,使奇山形象具体、饶有情趣。“泉水激石”六句,则从听觉的角度来摹拟、传达山上泉响、鸟鸣、蝉叫、猿啸等各种美妙动听的声音,简直就汇成了一支优美和谐的大自然交响曲!远离了尘嚣,淡泊了名利,又置身于如此生机勃发的胜境,于是,在“鸢飞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些一心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就会平息他们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为世俗事务忙碌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发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发了对黑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极大蔑视,也流露了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作者不愿再多想官场的丑恶,于是在“横柯上蔽”四句,以描写所见“横柯”、“疏条”之景结束全文。这四句通过描绘明暗交替的近景,给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乐山林、消极遁世之心可见一斑。
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四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细细品读,韵味十足。
文史学家吴均

吴均(469_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故鄣(安吉)县人。他出生在贫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奋好学,很有才艺。梁武帝天监初,柳恽任吴兴郡太守时,召他为郡方簿,主管文书簿籍,常一起赋诗、酬唱。萧伟为建安郡王驻扬州(今南京)时,任命吴均为王府记室,负责文翰书札。萧伟迁督江州后,吴均被任命为国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请。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不久,武帝又召见吴均,命他撰写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齐代这一段《通史》。吴均撰成其中“本纪”、“世家”,还剩“列传”未写,因病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吴均善吟,有诗名,诗文有清拔之气。当时著名文史学家沈约,读了他的作品,十分赞赏。《如赠王桂阳》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何当数千尺,为君复明月。
这首诗表现了贫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气,在构思上与左思的“郁郁漳底松”和陶渊明的“清松在东园”相近。又如《胡无文行》写道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银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点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诗中表现出凌厉直前的高昂气概,具有当时诗人少有的一种风云之气。在《吴朝请集》中,这类作品还不少。

吴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写的《宝剑》篇,在描写了宝剑材质的精良之后说“寄语张公子,何当来见携”。很显然,这一精良的宝剑,就是作者对于自己才能的寄托,寄寓着一个怀抱美质,因出身寒微而难于显达的深沉之感。这种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随处触发。如说“明哲遂无赏,文华空见沉古来非一日,无事更劳心”《发湘州赠亲故别三首》,在这种不平情绪的抒发中,也反映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吴均还工于写景,如一首常为人们传诵的写景小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_____《山中杂诗三首》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吴均长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如《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分别把安吉青山和石门山(皆属昆铜乡)景物描绘得如诗似画,惟妙惟肖,艺术成就很高,为六朝骈文的著名篇章。
吴均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梁书》本传载“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

吴均著作颇多,除上述外,还有注《后汉书》90卷、《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塘先贤传》5卷、《续文释》5卷、《文集》20卷。这些文集,可惜未流传下来。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1卷传世,所写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为小说,变卓然可观,唐宋文人都引为典据,阳羡鹅笼之记,尤其奇诡者也。”

2、山中杂诗的全诗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一首描写优美景物的诗,作者把山峦、烟雾、竹林、落日、归鸟、运气、房屋等交织起来,让读者在这些自然景象中慢慢回味。

诗的大意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从缝隙中看。
③檐房檐。

[解说]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3、山中杂诗的诗句是什么?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自成一种格调。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吴均
(469~520)

南朝梁文学家。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
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
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
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
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
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
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
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
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中息。白云时去来,青峰
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幕色中的山
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又如“轻云纫远
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
景都很细致。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
乐府古诗,如《行路难》5首、《胡无人行》、《从军
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
余绪。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
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
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
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
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
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
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
《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
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
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
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
中不多见。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
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
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皆文笔清丽,韵
味隽永。
《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20卷,已佚。明
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中。

4、山中杂诗翻译。。速度,急需。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5、山中杂诗说明了什么道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视频

6、山中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去百度查查就有,不查的话,加q252618085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读准汉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倜傥(tìtǎng)讪笑(shàn)瞬息(shùn)人迹罕至(hǎn)
B.默契(qì)祈祷(qídǎo)亘古(gèn)可歌可泣(qì)
C.骊歌(lì)污秽(huì)殷红(yīn)锲而不舍(qì)
D.挚友(zhì)磐石(pán)踌躇(chóuchú)鲜为人知(xiǎn)
2.正确用字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崎岖狂阑来势汹汹人生鼎沸
B.仰慕只痛妇儒皆知家喻户晓
C.深邃迭起迥乎不同气充斗牛
D.嘲讽模糊一拍即合义愤填膺
3.会用标点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一天了,可不能迟到!”爸爸说。
C.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
D.“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4.辨词用词依据课文,请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词语。(2分)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_______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答案]
5.课文揣摩请选出对下列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文章多处写花,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与题目相映,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
B.《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其主旋律,郝叟老头儿那些镇上的人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音符。
C.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主要想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回忆儿时有美女蛇的百草园,让人提心吊胆;有打人的戒尺的三味书屋,让人不寒而栗。
D.《邓稼先》一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6.品字析词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激愤狂放,有几分的野性和难以驱驭的力量。
B.“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中的“劈成”一词形象的展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C.“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中的“抖”字用得妙,传神的写出了书生惊恐万分,极度害怕的样子。
D.“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者,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中的“切开”用来形容人的眼睛很小,不妥当,改成“眯着”较适当。
7.名句积累根据要求,请用所学诗句填空。(4分)
①《木兰诗》中用夸张手法突出木兰矫健雄姿、描写征途遥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兰诗》中用比喻手法盛赞木兰聪明机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劝慰人们对待挫折和未来要抱着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山中杂诗》描写窗外远景、静中含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课外阅读2005年“感动中国”平凡而不平凡的人让中国大地所感动,你知道吗?请写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其主要事迹(不超过10字)。(2分)
人物_________________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阅读与欣赏(52分)
(一)阅读古诗文,完成9~17各题。(18分)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故园东望路漫漫”,叙写诗人回望故园,来路漫漫,意在表明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描写诗人泪湿衣襟,泪眼涟涟,意在抒写□□□□。(2分)
[答案]
10.请展开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句诗所表现的场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途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赏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但当涉猎()
③见往事耳()④即更刮目相待()
[答案]
12.翻译下列各句(2分)
①卿今当途掌事,不可不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本文得出的两个成语分别是“□□□□”和“□□□□”。(2分)
[答案]
14.文中哪些语句表明吕蒙读书大有长进?从写作手法上看主要属于什么描写?(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三个的语言,但对话当中人物性格毕现。请结合人物对话,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他有什么特点。(2分)
①人物_______________
②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从主要人物吕蒙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①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法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阅读短文《一棵树,三堂课》,完成18~21题。(10分)
一棵树,三堂课
查一路
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开始的。
桃树每年开花结果,诱惑就悬挂在我头顶,很长一段时间,我垂涎三尺地抬头望。可是一直不敢爬上去。我家的门前住着一个瘸子,我父亲就拿他来恐吓我,说瘸子就是儿时爬桃树摔的。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作为回报,我尝到了自己亲手摘到的桃子。而且此后没有一次空手而返。
这时,我才明白,在成功之前,失败是事物的全部可能,而在成功之后,失败已没有可能。桃树并不难上,难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权衡时产生的矛盾和别人施加的影响。
在桃子成熟的季节,父亲让我看管桃树,这是我的口福和我们全家的部分口粮。看桃的日子,总让我无端地心惊肉跳,天空中向这边飞来一只鸟,路边行人的脚步声,夜晚毫无先兆的一场暴风雨,只要有点儿蛛丝马迹,我的心都会为桃树牵挂,为此常常从梦中惊醒。当有一日,桃树只剩下空空的枝头,我的心充盈而且踏实,不我,一家人都感觉轻松又坦荡,夜晚睡觉,一家四口的鼾声,像交响乐中四个声部的重奏。
财富是诱人的,你我家门前那一棵桃树的果实。只要它还挂在枝上只要它不定期对他人存在着诱惑,总会让看管它的人担惊受怕。而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人感到轻松、踏实。
我曾经尝过那种毛茸茸的青果。那是一种青涩的滋味,父亲说,等它们长成了,就跟蜜一样甜。于是,我只好等待。等着青色一点点褪去,慢慢变成深红。,不经意的某一天,忽然间一夜醒来,一树的桃子不翼而飞。成熟的果实已被父亲偷偷摘下,连夜挑到镇上,换回了口粮。我对着桃树哭喊,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未成熟的果子是青涩的,可是在等待之中,煮熟的鸭子往往也会飞。在生活中,需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否则,可能人生一头是青涩,另一头是空虚。
18.文章中写道“直到某一天,一种突如其来的力量结束了我在树下观望的窘况,我爬了上去。”请结合原文体会“我”为什么会有这种“突如其来的力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文中“三堂课”的具体内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三堂课”分别给了作者哪些启发(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阅读短文《难忘的一躬》,完成22~25题。(12分)
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钤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体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22.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两个方面?(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4.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5.如果你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阅读短文《溪水》,完成26~30题。(12分)
溪水
我们携着手走进点缀着株株丹枫的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凄咽着幽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桐,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枒树隙里,深入溪中;深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的向前走着,一路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张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的怂恿,私下离开母校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的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
水是这样欢喜捉弄人的,但流到坝塘边,她自己的磨难也来了。你记得么?坝下边不是有许多大石头,阻住水的去路?
水初流到石边时,还是涎着脸撒娇撒痴的要求石头放行,但石头却像没有耳朵似的,板着冷静的面孔,一点儿不理。于是水开始娇嗔起来了,拼命向石头冲突过去;冲突激烈时,浅碧的衣裳袒开了,露出雪白的胸臂,肺叶收放,呼吸极其急促,发出怒吼的声音来,缕缕银丝头发,四散飞起。
劈劈啪啪,温柔的巴掌,尽打在石头皱纹深陷的颊边,——她真的怒了,不是儿嬉。
谁说石头是始终顽固的呢?巴掌来得狠了,也不得不低头躲避。于是水得安然渡过难关了。
她虽然得胜了,弄得异常疲倦,曳了浅碧的衣裳去时,我们还听见她断续的喘息声。
我们到这树木中来,总要到这坝塘边参观水石的争执,一坐总是一两个钟头。
26.文中加横线的“从前”指_____________的时候;“母校”指___________________;“风偷偷儿的溜走了”又是指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27.从文中可看出,夏季溪水的颜色是深蓝色,此时它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_____;秋季溪水的颜色是深靛色,此时它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
[答案]
28.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第11段中“得胜”和“异常疲倦”的语句。(2分)
①表现“得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异常疲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9.第2段的“幽伤的调子”形象写了溪水水声□□的特点,第5段中的“小红叶”我们可把它比拟作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2分)
[答案]
30.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个角度设计一个有研讨价值的问题,并作简要回答。(3分)
①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作文(50分)
31.失误被悔恨征服,离正确就不远了;挫折被毅力征服,离成功就迫近了;狭隘被豁达征服,胸襟就宽阔了;狂热被冷静征服,理智便成熟了……,而这一切的征服源于对自己的征服。所以,只有征服了自己,才能征服生活中的一切不幸。
要求①阅读上面一段话,请以“征服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说征服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情感。②字数600字以上。③书写占5分。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读准汉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倜傥(tìtǎng)讪笑(shàn)瞬息(shùn)人迹罕至(hǎn)
B.默契(qì)祈祷(qídǎo)亘古(gèn)可歌可泣(qì)
C.骊歌(lì)污秽(huì)殷红(yīn)锲而不舍(qì)
D.挚友(zhì)磐石(pán)踌躇(chóuchú)鲜为人知(xiǎn)
2.正确用字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崎岖狂阑来势汹汹人生鼎沸
B.仰慕只痛妇儒皆知家喻户晓
C.深邃迭起迥乎不同气充斗牛
D.嘲讽模糊一拍即合义愤填膺
3.会用标点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B.“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一天了,可不能迟到!”爸爸说。
C.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
D.“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4.辨词用词依据课文,请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词语。(2分)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_______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答案]
5.课文揣摩请选出对下列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文章多处写花,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与题目相映,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
B.《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其主旋律,郝叟老头儿那些镇上的人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音符。
C.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主要想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回忆儿时有美女蛇的百草园,让人提心吊胆;有打人的戒尺的三味书屋,让人不寒而栗。
D.《邓稼先》一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6.品字析词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激愤狂放,有几分的野性和难以驱驭的力量。
B.“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中的“劈成”一词形象的展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C.“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中的“抖”字用得妙,传神的写出了书生惊恐万分,极度害怕的样子。
D.“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者,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中的“切开”用来形容人的眼睛很小,不妥当,改成“眯着”较适当。
7.名句积累根据要求,请用所学诗句填空。(4分)
①《木兰诗》中用夸张手法突出木兰矫健雄姿、描写征途遥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兰诗》中用比喻手法盛赞木兰聪明机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劝慰人们对待挫折和未来要抱着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山中杂诗》描写窗外远景、静中含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课外阅读2005年“感动中国”平凡而不平凡的人让中国大地所感动,你知道吗?请写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其主要事迹(不超过10字)。(2分)
人物_________________
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阅读与欣赏(52分)
(一)阅读古诗文,完成9~17各题。(18分)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故园东望路漫漫”,叙写诗人回望故园,来路漫漫,意在表明自己□□□□。“双袖龙钟泪不干”,描写诗人泪湿衣襟,泪眼涟涟,意在抒写□□□□。(2分)
[答案]
10.请展开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句诗所表现的场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途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赏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但当涉猎()
③见往事耳()④即更刮目相待()
[答案]
12.翻译下列各句(2分)
①卿今当途掌事,不可不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本文得出的两个成语分别是“□□□□”和“□□□□”。(2分)
[答案]
14.文中哪些语句表明吕蒙读书大有长进?从写作手法上看主要属于什么描写?(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文中孙权、吕蒙、鲁肃三个的语言,但对话当中人物性格毕现。请结合人物对话,选择其中一个说说他有什么特点。(2分)
①人物_______________
②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从主要人物吕蒙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①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法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阅读短文《一棵树,三堂课》,完成18~21题。(10分)
一棵树,三堂课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5083136.html?an=0&si=9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