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涛,李雪涛上海戏剧学院老师

生活知识 2023-05-10 19:34生活知识www.buyunw.cn

1、李雪涛的学术成果

学术出版物目录
(专著、译著、编著、论文、译文、报刊文章、短文、辞典)
2011年学术成果
编著
西方汉学十六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09-01
论文
1学术的尊严与功用2011-08-01读书CSSCI
2相顾应尽一生期
—-论1933年以来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交往2011-11-01现代哲学CSSCI
3波恩的两处名胜2011-12-01万象
4中国人的奥地利寻梦2011-05-01文景
5不做一只不舞之鹤
—-有关胡适获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几份史料2011-05-01万象
6罗哲海的儒家伦理研究及启示2011-03-01世界汉学
7德国汉学的发展2011-09-01西方汉学十六讲
8КорейскиятпътеписнаОтоФранкеот1899година
2011-01-01korea-bulgariapolicyforum2010
9中国对于西方的意义2011-09-01从这里走向世界
1020世纪上半叶圣言会(SVD)编纂的三部汉德词典2010-12-1文化杂志
11Nurwerglaubt,wirdselig.WekgerechtigkeitimDenkenvonMartinLutherundHuineng
2011-09-30Chinaheute
12佉论观塔——晚晴学者看到的科隆及其大教堂2011-07-01文化杂志
13胡适佛学研究举隅2011-03-01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
14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写在顾彬教授荣休之际2011-03-16中华读书报
15记通商大城谷郎
—李凤苞对德国科隆的一段描写2011-03-02中华读书报
16顾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三题2011-11-23中华读书报
17半生识曲听其真—从书信看
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半个世纪的交往(上)2011.12.28中华读书报
18“汉学”与“国学”(下)—李雪涛、何乏笔对谈2011-08-03中华读书报
19“汉学”与“国学”(上)—李雪涛、何乏笔对谈2011-07-20中华读书报
2010
译著
大哲学家(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01-15
论语Gespraech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06-15
佛像解说(第二版)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10-15
论文
傅吾康对东南亚华文碑铭资料之搜集与研究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2010-02-10
科隆所见——戴鸿慈笔下的科隆寻根2010-02-10
在五湖四海间书写中国学术汉学研究2010-04-01
作为德国汉学家的白乐日汉学研究2010-04-01
作为范式创造者的孔子
——雅斯贝尔斯与孔子的互动读书2010-05-01
描述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行动
——对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的几点认识光明日报2010-06-27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汉学家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上)读书2010-07-01
德国汉学的政治朝圣
——德国汉学与六八级学生运动(上)万象2010-07-01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汉学家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下)读书2010-08-01
德国汉学的政治朝圣
——德国汉学与六八级学生运动(中)万象2010-08-01
多元中国文化传统的全球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10-08-28
德国汉学的政治朝圣
——德国汉学与六八级学生运动(下)万象2010-09-01
儒家伦理学的当代阐释——“当代欧美汉学对中国哲学的诠释
——以罗哲海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景2010-09-10
耳闻、目见、足践
——福兰阁的东亚旅行日记散论文景2010-10-10
论福兰阁1899年的朝鲜旅行日记当代韩国2010-10-20
20世纪上半叶圣言会(SVD)在山东编纂的三部汉德词典文化杂志志2010-12
钱锺书研究与中西文化借镜
——莫芝宜佳、李雪涛对谈中华读书报2010-12-01
《易经》德译过程与佛典汉译的译场制度读书2010-12-01
罗哲海的儒家伦理研究及启示世界汉学2011-03-01
胡适佛学研究举隅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2011-03-01
不做一只不舞之鹤
——有关胡适获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的几份史料万象2011-05-01
1988年
论文
关于敦煌本《坛经》惠能得法偈的几个问题
《社会科学论文集》1988年刊
短文
“佛陀”的古音构拟
《读书》1988年11期
1989年
短文
“书字”并非“度语”
《读书》1989年7、8期
治古汉语易而治古白话难
《读书》1989年9期
“彦悰”非“彦琮”
《读书》1989年12期
1990年
论文
歌德与中国诗
《联邦德国研究》1990年2期
从佛典看“支那”(Cīna)译名的变化
《地名知识》1990年3期
鲁迅先生与佛教人士之交往考
《内明》217期(1990年4月号)
僧人译名杂谈
《内明》219期(1990年6月号)
关于敦煌本《坛经》的几个问题
《内明》220期(1990年7月号)
佛经汉译的译经制度与译场组织
《内明》221期(1990年8月号)
许地山先生的佛教生涯
《内明》222期(1990年9月号)
支那(Cīna)研究纵横谈
《内明》223期(1990年10月号)
LuXununddiedeutscheKultur
Chinaheute,(Beijing)Nr.11,1990
序《圆觉经略疏》
《内明》225期(1990年12月号)
短文
由一个译本想到的…
《读书》1990年4期
1991年
论文
ZhongguoFojiao-chinesischerBuddismus
CHINAHEUTEInformationüberReligionundChristentum
imchinesischenRaum(SanktAugustin),Nr.1(53),1991
歌德与中国小说
《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1期
“三言”与佛教
《内明》226期(1991年1月号)
胡适之先生的佛学研究
《内明》227期(1991年2月号)
房山石经在佛教研究上的价值举隅
《内明》228期(1991年3月号)
辩证法与大乘中观思想(学士论文)
《南亚研究》1991年3期
歌德与中国戏剧
《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3期
海塞及其小说《悉达多》
《联邦德国研究》1991年4期
胡适佛学论著编年
《内明》229期(1991年4月号)
从佛典看“支那”(Cīna)译名的变化(附“斯那”非中国之谓)
《内明》231期(1991年6月号)
佛典汉译理论刍议(上)
《内明》232期(1991年7月号)
佛典汉译理论刍议(下)
《内明》233期(1991年8月号)
辩证法与大乘中观思想(修订稿)
《内明》235期(1991年10月号)
《三论玄义》初探(上)
《内明》237期(1991年12月号)
短文
“绘事后素”
《读书》1991年6期
佛陀与耶酥的人生观
《读书》1991年7期
善恶报应
《读书》1991年12期
1992年
论文
慈寿寺与永安塔
《佛教文化》1992年1、2期
《三论玄义》初探(下)
《内明》238期(1992年1月号)
从《大乘玄论》看三论宗之佛性主张
《内明》239期(1992年2月号)
《二谛义》识小
《内明》241期(1992年4月号)
德国伟大的佛教学者格奥尔格·格林(GeorgGrimm,1868-1945)的生平与著作
《内明》243期(1992年6月号)
赞宁译学主张释例
《内明》246期(1992年9月号)
知堂与佛教
《内明》247期(1992年10月号)
从存在哲学大师雅斯培(KarlJaspers)的观点看佛教
《内明》248期(1992年11月号)
1993年
译文
佛陀(译自KarlJaspers:DieGroßenPhilosophen一书)
《内明》253、255、258三期(1993年4、6、9月号)
辞典
《佛教文化百科》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撰稿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共1326页。ISBN7-201-01185-5/G·540
1994年
论文
关于“玄奘译言考辨”的两个问题
《内明》263期(1994年2月号)
译文
佛教的界说(译自WalterBrugger:PhilosophischesWörterbuch中的“Buddhismus”条)
《内明》262期(1994年1月号)
龙树(译自KarlJaspers:DieGrossenPhilosophen一书)
《内明》267、270、271三期(1994年6、9、10月号)
1995年
译文
龙树菩萨传今译(译自鸠摩罗什龙树菩萨传)
《内明》281期(1995年8月号)
1996年
论文
卐字漫谈
《内明》292期(1996年7月号)
评吴汝钧《佛教哲学大辞典》
《内明》294期(1996年9月号),后《法音》1997年8月号转载
1999年
辞典
AMultilingualDictionaryofChineseBuddhism(《多语对照中国佛教术语词典》)与ChristophKleine和MichaelPye合著。德国慕尼黑iudicium出版社,1999年,共324页,ISBN3-89129-692-4
2001年
译文
“北齐佛教造像及其艺术典范”收入《佛陀归来》,苏黎世2001年
ISBN3-907077-01-6
2003年
译著
《佛像解说》(译自HelmutUhlig:DasBilddesBuddha一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ISBN7-80149-849-6/B·136
SchätzederHimmelssöhne–DieKaiserlicheSammlungausdemNationalenPalastmuseum,Taipeh(《天子之宝——台湾故宫博物院德国展目录》)
联邦德国艺术博物馆出版,波恩2003年
论文
《佛像解说》译后记
《法音》2003年3期
“二拍”与佛教
《普门学报》第18期(2003年11月),第343-363页
报刊文章
“那一瞬间一切都静止了”
《北京晚报》2003年11月13日“五色土副刊”
2004年
译著
《大哲学家》(译自KarlJaspers:DiegroßenPhilosophen一书,主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00万字。ISBN7-80190-436-2
论文
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及世界哲学史的观念
《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上)
《普门学报》第21期(2004年5月)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佛教(下)
《普门学报》第22期(2004年7月)
WieMigrationGlaubeundGottesbildverändert–DasBeispieldeschinesischenBuddhismus
HermanWeber(Hrsg.)ReligionenaufWanderschaft–ChancenundProblemederinterreligiösenBegegnungimZeichenglobalerMigration,Jahresakademie29.April–2.Mai2004.KatholischerAkademischerAusländer-Dienste.V.,Bonn2004.S.121-128.
(移民是如何改变信仰和上帝的形象的——以中国佛教为中心的研究
赫尔曼·韦伯[主编]《移民中的宗教——在全球移民朝背景之下的各宗教间相遇的机会与问题》)
德国天主教国外学术服务中心KAAD,2004年4月29-5月2日年会,波恩,2004。ISBN:3-926288-24-8。第121-128页。)
译文
幻想与幻灭之间——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实践经验谈
《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1期,第45-49页。
报刊文章
“我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年代中的经历”(德文)
《儿科医生转与杂志päd》第10卷(2004年),德国汉堡。
2005年
编著
《德国汉学历史、发展、人物与视角》主编之一,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ISBN7-5347-4021-5/K·174
论文
《孽海花》德文版译者序
《国际汉学》第12辑(2005年04月)
进入大师们的世界
《西方学术界新动向——寻求新人道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
图像与文字——汉字是以何种方式而成为象征符号的
《国际汉学》第13辑(2005年11月)
报刊文章
与大哲学家们共同体验真实的生存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05月27日)
犹有后人怀旧德,几滴秋雨祭宗师
《中华读书报》(2005年06月29日)
卫礼贤——中国文化西传者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7月22日)
福兰克——德国汉学大家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7月22日)
沙皖——法国文学巨擘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7月22日)
略论佛典汉译的译场组织
《中华读书报》(2005年08月03日)
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背后——由孔拉迪对林语堂的博士论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8月03日)
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08月12日)
奥尔登堡老文理中学前的沉思
《中华读书报》(2005年08月17日)
为了照亮这个时代的历史
《社会科学报》(2005年09月01日)
纳粹铁蹄下的一位德国知识分子的余生——记第三帝国期间在海德堡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中华读书报》(2005年09月07日)
莱布尼茨与他理想化的中国——读《中国近事》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09月23日)
痛定思痛——雅斯贝尔斯对纳粹极权时期罪责问题的反思
《中华读书报》(2005年10月19日)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写在顾彬教授60华诞之际
《中华读书报》(2005年12月07日)
极权主义极端的恶抑或平庸的恶
《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5年12月23日)
辞典
《佛教文化百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再版,2005年05月)
2006年
译著
《达芬奇画传——一个对童年的记忆》(第一译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05月。
论文
一位传教士记载的王锡侯《字贯》案
《寻根》(2006年04月)
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历史回顾——从创立至今的汉学发展
《世界汉学》第3期(2006年05月)
利玛窦对中国佛教的认识
《国际汉学》第14辑(2006年05月)
他乡夫子的飨宴
《世界汉学》第3期(2006年05月)
德语区汉学历史的回顾与前瞻
《世界汉学》第3期(2006年05月)
天职宁容袖手观感——雅斯贝尔斯的德意志身份认同
《博览群书》第6期(2006年06月)
VonLeibnizueberHegelzuJaspers:ParadigmenwechselderChina-RezeptionbeideutschenDenkern
In:EinheitinderVielfalt(2006年10月)
雅斯贝尔斯的世界哲学观——评社科文献新书《大哲学家》
《西方学术界新动向——寻求新人道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
报刊文章
黑格尔平庸化中国形象
《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01月20日)
大曲若直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美学
《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02月17日)
中国停滞论的汉学遗产
《中华读书报》(2006年02月22日)
叙拉古情节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迷
《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6年03月03日)
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03月17日)
重新理解德国汉学的艰辛与魅力
《社会科学报》(2006年04月20日)
留德学人在德国汉学中的地位——由《另一种西学》想到的
《中华读书报》(2006年05月24日)
心理分析大师眼中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华读书报》(2006年05月24日)
以学术为志业
《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07月18日)
2007年
编著
《出使四国日记》(2007年01月01日)
《欧洲十一国游记》(2007年01月01日)
《新大陆游记》(2007年01月01日)
《西洋杂志》(2007年04月01日)
《漫游随录》(2007年04月01日)
译著
《21世纪的十诫——新时代的道德与伦理》(校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07月。
《世界宗教寻踪》(译者之一),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04月。
论文
德国汉学史的分期问题及文献举隅
《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02月)
前汉学十九世纪以前德国的传教士汉学
《文化杂志》(2007年03月)
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纳粹专制前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交往
《现代哲学》(2007年03月)
德国汉学的滥觞及其在19、20世纪之交的发展
《国际汉学》(2007年04月)
论莱布尼茨、黑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对中国的认识--德国思想家对中国认识的范式转换
《文化杂志》(2007年06月)
从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谈起
《人文丛刊(第二辑)》(2007年06月)
新世纪我们还需要西奈的法板吗?
《21世纪十诫》后记(2007年07月)
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简介
《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07月)
DasKonfuzius-InstitutDüsseldorfanderHeinrich-HeineUniversitätDüsseldorfe.V.-Gründung,ProgrammundPerspektiven(第二作者)
《杜塞尔多夫大学年鉴》JahrbuchderHHUDuesseldorf(2007年12月)
一位瑞士汉学家眼中的德国汉学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访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冯鉄教授
《国际汉学》(2007年12月)
译文
欧洲近代初期的日本与中国观——对东亚陌生文化不同理解管道之比较
《文化杂志》(2007年09月)
论汉学及西方对中国的兴趣
《文化杂志》(2007年12月)
报刊文章
清末学者赴欧看到了什么
《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02月06日)
斯人虽已没,后世有馀情--写在德国著名汉学家傅吾康教授去世之际
《中华读书报》(2007年10月24日)
2008年
专著
《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2008年06月)
论文
清水一片光照人——追忆傅吾康(WolfgangFranke)教授
《汉学研究通讯》(2008年02月)
谈笑有鸿儒,交久道益新
《文景》(2008年04月)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关于《华裔学志》的几点历史思考
《寻根》(2008年04月)
论民国时期德国汉学界与中国学术界互动之理论基础
《人文丛刊(第3辑)》(2008年06月)
心火灭已,身得清凉——追思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教授
《文景》(2008年08月)
雅斯贝尔斯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中德文化对话》(2008年09月)
“学者不仁,以孔子为刍狗”
《文景》(2008年10月)
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
《现代哲学》(2008年11月)
事如芳草,人似浮云——德国汉学家傅吾康笔下的杨丙辰和杨宗翰
《寻根》(2008年12月)
试论隋唐以前对西域来华佛教僧侣的汉语教学
《或问》(2008年12月)
报刊文章
新世纪我们还需要西奈的石板吗?
《中华读书报》(2008年01月23日)
李零的“真孔子”不时,不遇,不得志
《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09月23日)
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中华读书报》(2008年10月08日)
与德国汉学家顾彬对谈中国文学史
《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11月11日)
接续自己的文化传统
《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2月19日)
2009年
专著
《世界汉语教育史》(编者之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
编著
DeinBildinmeinemAuge.ChinesischeDeutschland-Bilderim20.Jahrhundert
(《我眼中的你——20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意志》德文版),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09月
论文
此心安处即吾乡——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在中国的十三年(1937-1950)
《东ァズァ文化交涉研究(别册4)》(2009年03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景》(2009年07月15日)
汤若望笔下的明清之变——崇祯皇帝的末日、山海关之战以及大顺政权被逐出北京
《文化杂志》(2009年08月15日)
佛像之美
《文景》(2009年09月10日)
隋唐以前来华佛教认识的汉语学习小史
《跨文化研究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雅利安人熊伟?——与熊伟先生的博士论文相关的几个问题
《文景》(2009年11月10日)
报刊文章
由“东海西海”说起
《中华读书报》(2009年09月30日)
中国对于西方的意义——谈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与顾彬对谈)
《中华读书报·国际文化》(2009年12月02日)
2010年
编著
《跨越东西方的思考——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研究》(主编之一),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01月
论文
对谈
《万象》(2010年02月01日)

2、经超的妻子是谁

小李琳。

2014年4月15日,发微博自曝与演员小李琳已领证,两人于5月10号在北京举办婚礼。

2017年3月9日下午,妻子小李琳诞下一女,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个人简历

小李琳,原名李佳璘。1980年8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女演员、主持人。

1996年,16岁参与拍摄电视剧《炎黄始祖》。

1997年,在电视剧《釜山结盟》中饰演瑶姬;同年,在电视剧《血肉长城》中饰演沈洁。

2001年,与聂远、黄奕、师小红、沙溢、涓子主演的古装情景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在剧中饰演从一个温柔贤淑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中的扬州第一美人里无忧无虑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大小姐,错嫁到荆州袁府和边关军营里做了大将军袁不屈的妻子杜冰雁,与师小红饰演一对夫妻。

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同年,与谢君豪、乐珈彤主演古装剧《徐文长外传》,在剧中饰演巡抚赵家能文能武的千金大小姐赵春发之女赵婉。

2002年小李琳凭借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双十佳”十佳演员奖。

3、小李琳为经超制造空降惊喜,你知道小李琳的成名作是什么吗?

2002年,小李琳凭借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双十佳”十佳演员奖,这也是小李琳的成名作。

4、赵梦洁2010年4月初9,4点10分出生,五行缺什么。

起名方法之一,三点一面法,三点一面法构成的名字都具有独立性、鲜明性和形象性。像这样把表示具体事物或鲜明形象的三个汉字组合拟出一系列形象生动、各具神采的名字,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三点一面法。如李雪涛李花盛开满园白,恰似雪涛滚滚来。大气饱满,动中有静,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可堪吟哦。柳风清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轻风微摆,温柔舒展,拨面惹人,舞姿翩翩。以上可以看到,三点一面法构思而成的姓名,具有形象鲜明,内容丰富,蕴含哲理,令人浮想联翩等优点,它是我们制作美名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起名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其涉及面深而广,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是很难起一个拿得出去的好名来的,本人也是知之甚少不能为您代劳的。很多家长到最终也只能随便拟一个,以应付上户口登记,实则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如此劳神费力,你完全可以委托资深的,信用度高的专业姓名学研究机构如:普渡居网站,来为你完成此事的,上网搜索一下“普渡居网站”就知道了。也许您会说我要的是结果即起好的名字,要你说这些有何用?你必须明白一点,学有所成的人基本上都是很忙禄的,不会来解决你的这个问题的,即使会那么这么多人都需要帮忙,他24小时不吃不睡也忙不完,你说呢?希望我的真诚与诚肯能换来你的肯定。

5、文学常识问题!!!!

1、《诗经》中“风”指(声调),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描写)表现方式。

2、《诗经.王风.秦离》得风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记叙文)

3、《湘夫子》是祭祀湘江的配偶神,最富生活情趣和(驰神遥望)

4、曹植在《洛神赋》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张若虚》

6、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的战国中期的时代特征是(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原文)

7、宋以后,孔孟并称,孟子被称为“亚圣”,在于其推进了孔子的学说,请指出孟子的立足点(性善)

8、理解庄子思想的两把钥匙是(《寓言》)和(《天下》)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用自己的话阐释,原文不给分)

在阐释“生”与“死”的关系时,孔子指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原文)

10、用“灯”来展开人生思考贯穿古今中外,巴金的“心灯”指的是(内心对人生的思索(源自他给冰心的信))
中国自古也有(心中之灯)的表达

11、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是(林语堂)

12、被海外学人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是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3、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主题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生命的意义)

14、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人性批判)三哥层面进入

15、“美”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中,从艺术人类学角度看有两种取向,一为“羊人为美”,一为(羊大为美)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类具有文化---神话色彩,按地域分类,北方属于史官文化色彩,重人事,讲求实际;南方则属于(崇)信鬼神,富于想象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3、《湘夫人》开头前四句①.帝子降兮北渚②,目眇眇兮愁予③。袅袅兮秋风④,洞庭波兮木叶下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5、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孟子)

6、《诗经》形式的特点?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4、重章复沓的章法。

7、庄子散文的特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8、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理解就是误解”,请结合具体文学艺术作品说说你的看法。
前不久,我读到两篇顾彬的文章,对这位老朋友的“理解”算又多了几分——文章一篇题为《梦想与幻灭之间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实践经验谈》(李雪涛译,见《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二○○四年第一期,以下简称《梦想与幻灭之间》),另一篇题为《误解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中西相遇》(王祖哲译,以下简称《误解的重要性》,收入本文集)。“梦想”能像一个中国人一样学好中文、像一个中国学人那样搞懂中国文化——幻灭的是顾彬后来明白,对一个德国人来说,这样的“梦想”没可能实现。读完这篇文章,我这个中国人心里一阵子乐如此“梦想”注定幻灭、自然会幻灭、且理所该幻灭。“能像一个中国人一样学好中文”,就说说写写“中文”而言,对一个德国人来说,完全没问题(正如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生活上十来年,也可以说和写漂亮的“洋文”;倘若有文学天赋,甚至成为名作家也说不定——比如说程抱一先生)。但一个德国学人要是觉得没法彻底搞懂中国文化就要“幻灭”,就有点奇怪了——中国学人难道因是中国人就一定会实现这样的“梦想”?如果顾彬说的是前一种情形,那他是在谦虚(顾彬的中文的确相当好)——事实上,他说的是后一种情形。我进一步想,既然明知“梦想”像一个中国学人那样搞懂中国文化难免会幻灭,为什么顾彬教授不早点想到改行(研究比如说德语文学)?——据说,有好几位研究西洋哲学十几年的中国学者就在有一天猛醒过来,赶紧改了行。顾彬没改行,原因我猜是这样的顾彬心里明白,作为一个德国人并非就一定搞得懂德语文化,因为他知道“类比性的解释学意味着不存在固定的和最终的知识,没有人能够拥有对他自己的或一个文化的最终理解。

天哪!我第一次回答那么多!!!
太厉害了,佩服我自己~

6、急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德语听力教程2》钱敏汝主编 音频及答案

去网络上买啊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