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低俗表演

生活知识 2023-05-10 17:05生活知识www.buyunw.cn

1、中国传统杂技有什么

一、力技

狭义的角抵就是指角力,争交相扑之类以力量较量为主的节目,在中国古代“百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汉画中常可看到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图像。百戏表演者中有一类为“象人”,研究者认为就是专业的斗兽士。河南南阳一处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就有二十多处“象人斗牛”、“象人斗虎”、“象人斗犀”等图绘。“载竿”节目中同样显示了表演者的力量,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中的“载竿”一人举竿上面有10人表演,其力量可达千钧。

二、形体技巧

中国杂技早在汉代就形成以“顶功”为中心的形体技巧,顶功就要求有过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这种传统一直至今。汉代表现顶功技巧的画像砖石很多,山东嘉祥武氏祠的这两幅就很典型。

三、耍弄技巧

中国古代的“跳丸弄剑”、“舞轮”都是经常表演的节目,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丸剑乐舞宴饮图”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四、高空节目

中国古代文献和文物图像中都有高空节目的记载,像撞技,走索和戏车,皆有高空表演,缘竿之技在汉代很盛行,基本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平地表演,一是在车上表演前面“百戏图”中戏车上树立双竿双台,表演的少年演员,正从前撞翻跟斗落到后撞的小台上。今天杂技中仍保留此类技巧,“跟斗过车”就是一种。

五、马戏与动物戏

“马戏”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桓宽在他的论著《盐铁论·散不足论篇》中说“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戏,马戏……”。把马戏与百戏并举,可见当时马戏的兴盛。沂南“百戏图”中,就有三个马戏表演,其中一个还将马装饰成龙形。

六、幻术

汉代是中土与西域甚至西方国家进行幻术艺术交流的时代。当时中国本土的幻术有两大类别,一是由皇家和贵戚支持的大型幻术表演,多以巨大的道具装置和众多演职员共同的表演,如汉武帝的角抵大会中的“鱼龙曼衍”,实际是两个相连接而演出的大型幻术。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2、如何耍杂技 用三个球 有什么秘诀?

可以从基本教你,手眼配合,可达5个球。

3、我国的杂技之乡是什么地方

4、杂技,一个人用三个球在手中轮流丢的这种表演叫什么?

那个是最基本的杂技主要锻炼人的左右手配合能力由于过于基本所以没必要给它名字你愿意叫什么就叫什么都可以叫“接抛球”或许就叫这个名字要么是“双手接抛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5、当代著名杂技艺人有哪些

孙福有(1882-1945),吴桥县沟店铺乡孙龙村人,自幼热爱杂技艺术,练就一身精湛技艺。少年时家乡遭遇旱灾,农田绝收,他和乡亲们一起背井离乡,出外谋生,20岁独自卖艺,出山海关一路闯荡到莫斯科,在一家杂技班当杂工,卖票、看房子、收拾道具,在繁重的工作中,仍不忘记苦练技艺,潜心揣摩俄国杂技艺术。经过两年苦心钻研,已经能够出演《飞刀》、《马叉》、《钻刀门》等十几个节目。他的演技既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又吸收了俄国杂技的精华,在莫斯科红极一时。后来又从国内招募演员,增加了《空中飞人》、《跳板》、《大车轮》等10个大型节目,曾在俄国轰动一时。
1917年,孙福有独立建班,先后辗转土耳其、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演出。经过多年的辛勤经营,1929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1930年,南下港澳和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声誉日高,曾被泰国国王邀请到皇宫演出,被授予金质勋章一枚。这时的孙家班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节目最齐全的马戏团,拥有14部汽车、120名演员、6只老虎、9头大象、4头狮子、8只豹子、10只熊、30匹马,经常上演的节目达50多个,坐席容纳3000多人,铁路运输达16节火车皮,先后出国演出达18年之久,遍及30多个国家,在全世界影响很大。孙福有身为团长照常登台献艺,拿手好戏是杂拌子,棒子、雪茄、礼帽、文明棍在他手中飞来飞去,神出鬼没,使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耍飞刀更是一绝,用5把板斧代替飞刀,甩手出去,可甩十来米,紧擦合作者的头、颈、肩上、腋下,插在身后木板上,让人惊心动魄。孙家班每到一处,华侨们便奔走相告,引以为荣。
1933年,黄河决口,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黄河赈灾委员会电请孙福有回国赈灾义演。孙福有率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回到上海,在上海虹口扎篷义演31天,72场,场场爆满,数以万计的演出收入全部悉数赈济灾民。在此次演出期间孙福有结识了田汉、周扬、夏衍等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37年,战争爆发后,孙福有率团从江西、湖南、广东到达广西,在日军空袭间隙演出,李宗仁、白崇禧都成为座上宾。
1938年,中华马戏团开始走上逃难生活。1942年,在桂林结识了田汉,经田汉和桂林市长陈恩元的提议,由“中华国术马戏团”改名为“华侨国术马戏团”。1943年,孙福有率团到达重庆,在较场口支起大盖棚,常年演出。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戏团先后四次出国演出18年,巡回演出多个国家和地区,均辉煌一时。八年抗战,损失巨大,马戏团从30年代“应有尽有、样样精彩”的顶峰而逐步垮了下来,作为中国第一个大马戏团结束了,但他创造的剧团组织结构等形式被继承了下来,孙福有的弟子和传人在解放后成为全国各大城市杂技团的骨干力量。
1945年2月17日,一代杂技大师在重庆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消息惊动整个山城,送葬队伍从校场口一直排到嘉陵江边,冯玉祥、田汉、白杨等著名人士参加了殡葬仪式。
孙福有一生从事杂技事业,他用其毕生的心血,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是中国杂技史上有影响的一代宗师。
王宝合
俩手三球跟鬼赛王宝合5岁学艺,7岁登台,擅长表演三仙归洞、口中吃针引线、软功缩骨,人送绰号“快手王”。
在杂技大世界景区中有一个典型的杂技小院,小院面积不大,自然幽静,这就是“鬼手居”。两个瓷花碗、三个小红布包,一张铺着毯子的平台。一位老人已年过六旬,坐在小屋的前面,有点仙风道骨之感,他的右边摆着一张桌子,一杯清茶放在上面。
这是吴桥的传统节目“三仙归洞”,表演者是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八大怪”之首的老艺术家王宝合。王宝合已年过六旬,他3岁丧母、6岁跟着父亲王福春(著名老艺人,五十年代曾任吴桥县群艺联合会主任)早年在北京天桥卖艺。五十多个艺术春秋不但使王宝合学会了一套杂技绝活,还练就了超人的表演功力。表演“三仙归洞”,不同于大台节目,它与观众近在咫尺,且由观众参与进来,重在“卖口儿”(即语言表达),难在“救戏”(即收回无意或故意露出的马脚)。它要求表演者手法运用灵活,头脑反应迅速,语言表达机智。节目看似小戏法,实则真功夫。但这对王宝合来说似乎驾轻就熟,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2002年他应邀到香港演出,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誉为“鬼手”。
王宝合是位多面手,他的缩骨功夫也非同寻常,节目《穿小袄》是他的保留节目,《口中穿针引线》更是令人叫绝称奇,但他最偏爱的还是“三仙归洞”,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王宝合带着他心爱的“三仙归洞”,走过了很多地方,1951年,他随父亲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1953年,去革命圣地延安慰问演出;1955年,成立“杂技二十团”,赴云、贵、川、桂演出……回忆当年场景,王宝合至今记忆犹新,心潮难平。在去往拉萨的途中,当地藏民和哨卡军人看到是来自杂技之乡的艺人们,常常手拉手挡成人墙,不让前行,渴求演员为他们表演。在一些藏族村落,虔诚的藏民看了他们表演的魔术后欣喜若狂,对演员们敬若神明,纷纷向演员们敬献哈达,还要求演员为他们摸顶“赐福”。
王宝合就是这样带着“三仙归洞”走过了几十年,也走遍了大江南北,但他对吴桥杂技的爱始终如一,如今也多了更多的期望,希望吴桥杂技走向世界,希望吴桥杂技旅游能日渐兴旺,希望老祖宗留下的绝技后继有人,“祖辈留下的传统艺术不能失传,我要一直把它传下去。”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想拜王宝合为师,王宝合目前还在认真挑选适合的传人。

6、杂技传入中国时间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